【來源一】《景岳全書·卷五十四·和陣》 【配方】百合500克,款冬花5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三遍,再將所濾汁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慢火熬至如膏狀。 【功效與作用】滋陰潤燥,化痰止咳。 【適應證】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咳痰,痰中帶血。 【用法】每日3次,每服1湯匙,睡前服
【來源一】《景岳全書·卷五十三·圖集·補陣》 【配方】牛酥2000克。 【制法】將牛酥放入銅鍋中用文火煎煮,待到鍋中煮沸時取最上層凝聚的油脂,即醍醐。如法煉制3次。 【功效與作用】滋陰養血,潤燥止咳。 【適應證】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咳血。 【用法】每日3次,每服1湯匙,飯後服用,含服。
【來源一】《景岳全書·卷五十四·和陣》 【配方】杏仁、阿膠各200克,生姜汁、白蜜各1000克,酥油、蘇子各300克。 【制法】將杏仁、蘇子打成粉末,然後與生姜汁一起放入鍋中,加熱煎煮,再下入酥油、阿膠、白蜜,攪拌均勻,濃縮至如膏狀。 【功效與作用】滋陰潤燥,降肺止咳。 【適應證】咳嗽喘急,喉中枯燥如物塞,以
【來源一】《清官配方集成·痰嗽方》 【配方】天冬、茯苓、川貝、麥冬各500克。 【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兌蜜收膏。 【功效與作用】滋陰潤肺,清熱止血。 【適應證】陰虛肺燥之勞嗽吐血,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用法】每日服數匙。 【禁忌】本方用藥偏於滋膩,表證外感所致咳嗽咯血,非本方所宜。
【來源】《類證治裁·卷二·虛損痨瘵·附方》 【配方】天冬、麥冬、生地、薄荷、貝母、丹皮、阿膠、茯苓、犀牛角、羚羊角、人乳汁、藕汁、甘蔗汁、蘿卜汁各100克。 【制法】上藥除人乳汁、藕汁、甘蔗汁、蘿卜汁外,余藥放入銅鍋中,加入冷水浸泡12小時,水量以高出藥面15厘米為宜,先用大火將藥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
【來源一】《奇效良方·卷三十·咳嗽通治方》 【配方】杏仁(去皮尖,研)150克,桑皮、貝母(去心)、木通各55克,紫菀、五味各50克,生姜汁、蜜、糖各75克。(一方加款冬花、知母各50克)。 【制法】將前6味藥切碎,水浸半小時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再將所濾藥液加熱,入生姜汁、蜜、糖,攪拌均勻,慢火熬為膏。 【功效
【來源】《奇效良方·卷三十·咳嗽通治方》 【配方】桑白皮(切)200克,麥門冬(去心)、杏仁(去尖,熬取脂)、款冬花各3克,茯苓、貝母、升麻、黃芩各6克,芍藥5克,白羊肺(切)1具,蜜500克,生地黃汁5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煎後紗布濾去藥渣,入杏仁脂、地黃汁、蜜,慢火煎至如稀饴狀,紗布濾去藥渣,再濃縮為膏
【來源一】《外台秘要方·卷三十七·乳石論下一十八門·石發熱嗽沖頭面兼口干方六首》 【配方】天門冬汁400克,生地黃汁800克,生姜汁80克,杏仁50克,白蜜320克,牛酥200克,款冬花、升麻、百部根、紫菀、麻黃各120克,炙甘草240克。 【制法】將上述藥物切碎,加水3200毫升,先煎煮麻黃,去除上沫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五·攻陣》 【配方】石膏、酒大黃各200克,黃芩、橘紅各150克,連翹、川芎、桔梗、貝母、膽南星、薄荷、香附子各1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慢火熬至稠膏狀。 【功效與作用】清熱化痰,降逆止咳。 【適應證】一切由火
【來源】《外台秘要方·卷二十二·耳鼻牙齒唇口舌咽喉病五十六門·肺寒鼻齆方》 【配方】棗肉150克,杏仁75克,酥、姜汁、蜜、饧糖各300克。 【制法】將上述6味藥物依常法放到小火上煎煮,反復煎煮,不斷濃縮,直至膏成。 【功效與作用】溫肺散寒,宣肺止咳。 【適應證】肺寒導致的咳嗽,多唾,息粗,鼻塞
【來源】《本草綱目·卷十二·人參》 【配方】人參50克,明礬100克,醋1000毫升,蜜100克。 【制法】將明礬人醋內熬成膏,再將人參研為細末下入,攪拌均勻,再入蜜,慢火收膏。 【功效與作用】止嗽化痰。 【適應證】咳嗽痰多,倦怠乏力。 【用法】每次取豌豆差不多大小,放舌下,含化。
【來源】《本草綱目-卷二十九·杏》 【配方】杏仁100克,甘草末10克,蜜200克,酥100克。 【制法】將杏仁去皮研細,入水搗取稠汁,下天涯蜜、甘草末,慢火熬成稀膏,再入酥收膏。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降氣化痰。 【適應證】肺燥喘熱,大便秘結。 【用法】每夜沸湯,點服1匙。
【來源】《本草綱目·卷四十七·鹜》 【配方】黑嘴白鴨1只,大棗肉100克,參苓平胃散(末)50克,陳酒500毫升。 【制法】將白鴨去毛,去除內髒,入棗肉及參苓平胃散末,固定,取砂鍋一個,置鴨在內,於炭火上慢煨,將陳酒分作3次加入,以酒干為度,取起,食鴨及棗。。 【功效與作用】清火洩肺,涼血止血。 【適應證】久
【來源】《本草綱目·卷十八·栝樓》 【配方】熟栝樓500克,蜜500克,白礬4克。 【制法】先將熟栝樓搗爛絞搾取汁,再入蜜及白礬,一起煎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陰,化痰止咳。 【適應證】干咳無痰。 【用法】取膏適量,頻含咽汁。 【說明】本方出自楊起《簡便方》。
【來源】《本草綱目·十八卷·天門冬》 【配方】天門冬6400克。 【制法】將天門冬用流水泡過,去皮心,搗爛取汁,於砂鍋中煎煮,勿令其大沸,一般6400克天門冬煎熬至1920克,入蜜160克,直至滴水成珠為度。盛於瓶中埋土中7天,去其火毒。 【功效與作用】補肺潤燥,化痰止咳。 【適應證】去積聚風痰,補肺,療咳嗽
【來源】《本草綱目·十八·草之七·百部》 【配方】百部籐根1000克,蜜500克。 【制法】先將百部籐根搗爛取汁,再入蜜一起煎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 【適應證】暴咳。 【用法】取膏適量,含化。 【說明】本方出自《續十全方》。
【來源】《是齋百一選方·卷十九》 【配方】白僵蠶(焙干)25克,皂角子50個。 【制法】取水1碗浸皂角子1夜,次日慢火熬取濃汁半盞,濾去皂角子,以僵蠶蘸所濾汁液炙干,汁盡為度,再碾為細末,煉蜜調成膏。 【功效與作用】化痰祛風。 【適應證】小兒咳嗽,痰難咯出。 【用法】候小兒睡著,以抹唇上,自咽下即效。 【禁忌】不宜
【來源】《證治准繩·幼科-集九·肺髒部·平劑》 【配方】麥門冬100克,生姜汁50克,杏仁200克,白蜜500克。 【制法】先將麥門冬與杏仁搗爛,然後放入鍋中煎煮三遍,濾出藥渣。將濾出的藥液與姜汁一起放入鍋中煎煮濃縮,再將白蜜炒透放入鍋中攪拌均勻收膏。 【功效與作用】滋陰清熱,降逆止咳。 【適應
【來源】《證治准繩·幼科·集九·肺髒部·平劑》 【配方】栝樓瓤、白蜜、人參、鉛白霜各50克,槐花10克,栝樓仁100克。 【制法】先將栝樓瓤搗爛,與白蜜一起熬制成膏狀,然後將余藥打成粉狀放入鍋中,攪拌均勻,煎煮收膏。 【功效與作用】健脾益氣,化痰止咳。 【適應證】小兒咳嗽壯熱,胸膈
【來源一】《證治准繩·幼科·集九·肺髒部·百啐內咳》 【配方】雄黃10克,杏仁、半夏各20克,生姜汁、白蜜各50克。 【制法】先將生姜汁與白蜜一起放入鍋中煮沸,然後將雄黃、杏仁、半夏打成粉狀放入鍋中,以柳枝攪拌均勻,煎煮收膏。 【功效與作用】溫陽化痰、降氣止咳。 【適應證】小兒未滿
【來源一】《驗方新編·卷三·咳嗽》 【配方】藕汁、梨汁、白果汁各100克。 【制法】將上藥混勻,鍋內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化痰止咳,斂肺定喘。 【適應證】咳嗽痰喘。 【用法】隨意服之。 【來源二】《養顏新編·卷一·美白》 【配方】生黃精、鮮生地、鮮天冬各1500
【來源】《驗方新編·卷三·咳嗽》 【配方】生地、沙參各100克,川貝母、牡丹皮各75克,玄參、黃芩、桔梗、知母、百合、百部、款冬花、天門冬、陳皮、枳殼各50克,甘草4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濃縮為膏。 【功效與作用】養陰潤肺,止咳化痰。 【適應證】年久咳嗽,久
【來源一】《證治准繩·瘍醫·卷二·肺癰》 【配方】诃子、百藥煎、五味子、條參、款冬花、杏仁、知母、貝母、葶苈子、紫菀、百合、甘草節各50克,白茅根汁2000克,白蜜200克。 【制法】先將白茅根汁、白蜜放入銅鍋中熬制成膏狀,然後將余藥打成粉放入鍋中繼續煎熬收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化痰,斂肺止咳。
【來源】《驗方新編·卷三·勞證諸方》 【配方】真烏梅汁、梨汁、蘿卜汁、柿霜、白沙糖、白蜜各200克,姜汁50克,赤苓末4克,款冬花(乳汁浸,曬干)、紫菀末各100克。 【制法】將上藥共入砂鍋中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滋陰潤肺,止咳化痰。 【適應證】治虛勞咳嗽,吐血下血,發熱困倦。 【用法】每服10克,臥時
【來源】《驗方新編·卷十八·咳嗽部》 【配方】松子仁、胡桃仁各50克。 【制法】將松子仁、胡桃仁與熟蜜共研如膏。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 【適應證】咳嗽少痰,久咳不愈,兼有大便干結者。 【用法】每服10克,每日3次,飯後水沖服。
【來源一】《驗方新編·卷十八·咳嗽部》 【配方】白米糖500克,豬板油200克,谷雨前茶葉100克。 【制法】取水1000毫升,煎茶葉至600毫升,再將豬板油去膜切碎,連茶葉、米糖同熬至膏狀。 【功效與作用】止咳化痰,潤肺健脾。 【適應證】咳嗽久治不愈,食納不佳,倦怠乏力。 【用法】每服3匙,每日3次,白
【來源一】《類證治裁-卷二·虛損痨瘵·附方》 【配方】白鴨1只,大棗250克,參苓平胃散250克,陳酒500克。 【制法】將鴨頂血滴酒內飲用。再將鴨去毛去內髒洗淨,然後將棗去核與參苓平胃散一起放入鴨腹中用麻線扎好。再將整鴨放入銅鍋中,加入冷水,水量以高出鴨身10厘米為宜,先用大火將藥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
【來源】《奇效良方·卷二十二·痨瘵通治方》 【配方】鹿髓500克,蜜100克,酥100克,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以酒半盞,研取汁)150克,生地黃汁2000克,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以酒一中盞,浸研取汁)1500克。 【制法】將桃仁汁、杏仁汁、生地黃汁於鍋內慢火煎令減半,再下鹿髓、蜜、酥,同煎為膏。 【功效與作用
【來源】《奇效良方·卷三十一·咳嗽通治方》 【配方】杏仁(去皮尖及雙仁,炒,另研如泥)250克,木通、五味子、人參、桂心(去粗皮)、細辛、款冬花、菖蒲、竹茹、酥各150克,白蜜、生姜汁各1000克,棗肉2000克。 【制法】將前9昧藥切碎,水煎後濾出藥渣,再將所濾汁液加熱,下入酥、蜜、姜汁並棗肉,同煎為膏。 【功
【來源】《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九·痰飲門》 【配方】防風、干生姜、野菊花、芫花、枸杞子、甘草、蒼術各50克,黃精1000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將黃精熬成膏,入前藥末為丸。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止嗽。 【適應證】治勞嗽經久,一切痰涎肺積喘嗽。 【用法】每服細嚼1丸,冷水化下。 【說明】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