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清宮配方集成·婦科方》 【配方】茯苓300克,全當歸、陳皮、川芎、杭芍各150克,扁豆、半夏曲、白術各200克,炙甘草、厚樸、黃芩、砂仁各1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養肝健脾,和胃化濕。 【適應證】肝胃不和之月經不調
【來源】《外台秘要方·卷七·心痛心腹痛及寒疝三十二門·寒疝腹痛方》 【配方】大烏頭90克,白蜜1000克。 【制法】將烏頭經炮制後用水煎煮,濾汁去渣,再入蜂蜜合煎,直至水盡膏成。 【功效與作用】溫陽散寒止痛。 【適應證】寒疝腹痛,症見肚臍周圍疼痛難忍,發作時全身冷汗出,手足冰涼,脈沉弦者。
【來源】《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卷一》 【配方】黨參、白術、黃芪、鹿角、當歸、香附各75克,白芍、川芎、獨活、附子、干姜、阿魏、橘皮、三稜、川椒、草果仁各50克。 【制法】用麻油1500克,浸上藥後微火慢煎,待藥物煎至顏色焦黑,用紗布濾去藥渣,再將所濾藥油加熱,下入黃丹600克,攪拌均勻,再將肉桂、沉香、丁香各15克研為細末下入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婦人方中·心腹痛第四》 【配方】當歸400克,芍藥、生姜各600克,甘草200克,桂心300克大棗20枚。 【制法】將上6味藥切碎,水煮濾汁,如此3遍,再將藥汁混勻後濃縮,若人虛甚,加入饴糖600克收膏;若生成失血過多,血流不止,則加入生地黃600克同前藥煎,阿膠200克待
【來源】《保童秘要·大小便》 【配方】白術、芍藥各20克,當歸、黃連、茯苓各30克。 【制法】上藥切碎,水煮濾汁,如此3遍,將所濾汁液濃縮,加入蜂蜜收膏。 【功效與作用】養血健脾,柔肝止痛。 【適應證】大便色青者、腹內疼痛等症。 【用法】米飲調下。
【來源】《千金要方·卷三·婦人方中·心腹痛第四》 【配方】干地黃、當歸、獨活、甘草、芍藥、桂心、細辛、遠志各100克,吳茱萸500克,干姜15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煮濾汁,如此3遍,再將藥汁混勻後濃縮,最後加入蜂蜜收膏。 【功效與作用】溫中補虛,和裡緩急。 【適應證】治療婦女產後因寒所致
【來源】《普濟方·卷三十·腎髒門·腎髒積冷氣攻心腹疼痛(附論)》 【配方】木香、肉桂、青皮、炮附子、桃仁各40克,全蠍20克,阿魏20克。 【制法】將上藥搗篩為散,用童子尿1. 5升,煎藥成膏,收於干燥容器中。 【功效與作用】溫腎散寒,行氣止痛。 【適應證】腎髒積冷,氣攻心腹,疼痛,發歇不定。
【來源】《本草綱目·卷三十五·皂莢》 【配方】大皂角250克,蜜200克,麝香2克。 【制法】大皂角去皮、子,以蜜塗上,慢火炙透捶碎,再用熱水浸,揉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香少許,攤在紙上,曬干,煎作紙花。 【功效與作用】祛風化痰。 【適應證】治諸風,取痰如神。 【用法】每次用3~4片,入水中溶化,以筒吹汁
【來源】《本草綱目·卷三十五·皂莢》 【配方】半夏50克,皂角200克,明礬10克,柿餅2個。 【制法】將皂角切碎,水浸後濾取汁液,再將汁液濃縮為膏。將半夏用醋煮,濾取汁液,與皂角膏和勻,入明礬,以柿餅搗為膏。 【功效與作用】祛風化痰。 【適應證】各種痰證。 【用法】每次取豌豆大,噙化。 【注意】不宜
【來源一】《本草綱目·卷十七·虎掌》 【配方】生天南星(大者)1枚。 【制法】將天南星搗爛,滴好醋5~7滴,調和為膏。 【功效與作用】化痰散結。 【適應證】人皮肌頭面上生瘤及結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軟或硬,不疼不癢。 【用法】先用針刺破患處令其氣透,再取膏適量,貼之,感覺患處癢則頻繁貼之,此為起效的表
【來源】《普濟方·卷九十二·諸風門·中風失音不語》 【配方】黑豆2升,羌活、獨活各75克,荊芥40克。 【制法】先煮黑豆令爛,去豆取汁,再將諸藥研末,加入豆汁中,小火煎十余沸,再入無灰酒l升,煎熬濃縮成膏,瓷器收盛。 【功效與作用】祛風散寒,補虛開音。 【適應證】中風之失音不語、煩熱頭痛。
【來源】《普濟方·卷九十二·諸風門·中風失音不語》 【配方】川烏20克,輕粉0 5克,冰片0 5克。 【制法】將上藥研勻,用黃牛膽汁調成膏,瓷器收盛。 【功效與作用】祛風散寒,通絡止痙。 【適應證】中風口噤不開。 【用法】每次服用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4克,拗開口灌之。 【注意】輕粉、川烏
【來源】《普濟方·卷九十四·諸風門·中風半身不遂》 【配方】酸石榴皮、防風、肉桂、白術、天麻、附子、赤茯苓、牛膝、赤芍、枳殼、山茱萸、羚羊角屑各80克,羌活120克。 【制法】將上藥研末,以酒10升,小火煎熬成膏,瓷器收盛。 【功效與作用】祛風除濕,化痰通絡。 【適應證】中風手足不遂,口眼喁斜,
【來源】《普濟方·卷三十七·大腸腑門·腸風下血(附論)》 【配方】樗白皮600克,黑豆300克,槐花75克。 【制法】將上藥放入水中,慢火煎熬,以豆熟為度,再入蜜75克。煎熬濃縮成膏,瓷器貯存,敞口2夜後再密封瓶口。 【功效與作用】收斂止血,洩熱解毒。 【適應證】腸風下血,令人不食。 【用法
【來源一】《普濟方·卷七十六·眼目門·目偏視風牽》 【配方】木香40克,當歸40克,黑附子40克,骨碎補40克,烏頭40克,白芍40克,藁本40克,白芷40克,防風40克,細辛40克,肉桂40克,豬脂300克,牛酥150克,鵝脂150克。 【制法】將上藥研末,浸入300克麻油中一日一夜,再入鍋中,反復煎
【來源】《本草綱目·卷十七·石龍芮》 【配方】紫花地丁500克。 【制法】將上藥曬干,搗研為細末,加油煎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適應證】結核氣。 【用法】取膏適量,摩患處,一天3~5次。 【說明】本方出自孟诜《食療》。
【來源】《理瀹骈文·存濟堂藥局修和施送方並加藥法》 【配方】膽南星150克,連翹、郁金、黃連、麥冬、生大黃、枳實、化橘紅、苦葶苈、黃芩、樸硝各100克,大生地、元參、丹參、苦參、川芎、當歸、生白芍、生蒲黃、杏仁、丹皮、苦桔梗、前胡、知母、貝母、栝樓、半夏、槟榔、枳殼、大戟、青皮、天麻、黑山栀、甘遂、黃柏、獨活、防風、細辛、旋覆花、芫花
【來源一】《青囊秘傳·膏門》 【配方】香油320克,密陀僧120克,阿魏10克,水紅花子6克,麝香(現用人工麝香)6克,羌活20克。 【制法】先將羌活、水紅花子熬枯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入密陀僧、阿魏、麝香,和勻,或搗研為細末攤膏用亦可。 【功效與作用】軟堅散結,活血消積。 【適應證】痰疬痰塊等。 【用法】取膏適量,貼
【來源一】《驗方新編·卷十八·痞積部》 【配方】大蒜100克,加大黃、皮硝各50克。 【制法】將大蒜搗爛,大黃、皮硝研為細末,再將上3味藥混勻,共搗成膏。 【功效與作用】消痞散結。 【適應證】主治各種痞積。 【用法】外貼患處。 【禁忌】不宜內服。 【來源二】《本草綱目·卷二十六
【來源】《驗方新編·卷五·痞積》 【配方】雄黃、白礬各50克。 【制法】將雄黃、白礬研為細末,面糊調膏攤布上。 【功效與作用】消痞散結。 【適應證】各種痞積。 【用法】外貼患處。 【禁忌】嚴禁內服。
【來源】《古今醫統大全·卷三十四·藥方》 【配方】明礬、雄黃各100克。 【制法】上藥研細,再將100克水糊和成膏。 【功效與作用】行氣消痞,消腫散結。 【適應證】治痞氣腹中作塊。 【用法】紙攤貼患處即效。不效,再以100克攤貼,須看貼藥之,大便如膿下,即愈。
【來源】《千金要方·卷三·婦人方中·下痢第六》 【配方】阿膠、蠟、黃柏各100克,當歸150克,黃連200克,陳倉米2000克。 【制法】將後4味藥切碎後,水煮至米熟,濾取汁,濃縮後加入阿膠、蠟,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清熱燥濕,補虛止痢。 【適應證】婦女產後感染五色痢,症見膿血糞便中夾雜有多
【來源】《慈禧太後醫方選議·第十三章·治脾胃病醫方》 【配方】黨參200克,白術、柏子仁各150克,砂仁、木香、山藥、厚樸各100克,茯苓200克,陳皮、枳實各120克,炒三仙400克,炙草5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
【來源】《青囊秘傳·膏門》 【配方】第一組:黃丹400克,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孩兒茶、密陀僧、血竭各40克,麝香(現用人工麝香)4克。 第二組:當歸、甲片、黃柏、黃芩各200克,陳酒120克,肉桂、木鱉子、象皮、黃連、艾葉、天花粉各40克,蜈蚣10條,金銀花160克,香油1920克。 【制法】先將第二組共14味藥物用香
【來源】《萬病回春·卷三·翻胃》 【配方】生藕汁、生姜汁、梨汁、蘿卜汁、甘蔗汁、白果汁、竹瀝、蜂蜜各200克。 【制法】將上述各汁加在一處,置於飯甑中蒸熟。 【功效與作用】益氣養陰,潤燥下噎。 【適應證】噎食。 【用法】取適量口服,不拘時。 【說明】此方亦載於:《種福堂公選良方·膈》。
【來源】《種福堂公選良方·膈》 【配方】黑砂糖、連皮老生姜各500克。 【制法】將上2味藥共搗如膏狀,入瓷罐內封固,埋於地下,7日取出。 【功效與作用】化痰消食,健脾益胃。 【適應證】治一切痰膈、食膈。 【用法】每次服半匙,開水調下。
【來源】《本草綱目·卷十八·清風籐》 【配方】青籐(出太平荻港上者,二、三月采之)1500克。 【制法】將青籐置於鍋中小火煎煮7天,直至成膏,收於瓷器中貯存。 【功效與作用】祛風通絡,除濕止痛。 【適應證】一切諸風。 【用法】先准備梳子3~5把,量入虛實,用酒送服1茶匙後,將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後遍身發癢,
【來源】《本草綱目·卷十四·假蘇》 【配方】青荊芥、青薄荷各10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研爛,絞取汁,於鍋中慢火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祛風正顏。 【適應證】主治一切偏風、口眼喁斜。 【用法】每次服1匙,每日2次。 【注意】忌動風發物。
【來源】《清宮配方集成·氣滯方》 【配方】郁金、生白術、生地、酒當歸、僵蠶、川貝母各120克,霜桑葉、生杭芍各160克,羚羊角100克,天麻、秦艽、橘紅、枳殼各80克,炒神曲120克,甘草40克。 【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濃汁,煉蜜為膏。 【功效與作用】涼肝熄風,通絡化痰。 【適應證】肝熱生風證,症見頭目昏花或壯熱神昏
【來源】《普濟方·卷九十五·諸風門·風不仁(附論)》 【配方】生川烏、防風、肉桂、白芷、藁本、川椒、吳茱萸、白術、細辛、川芎、白附子、藜蘆、莽草、羌活各20克,黃蠟200克,豬油600克,生姜12克。 【制法】先將豬油放入鍋中熔化,再將諸藥切細,加入共煎,至白芷色黃,去滓,下黃蠟,攪勻,膏即成,待稍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