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膏方 >> 黃連膏

黃連膏

  【來源一】《普濟方·卷二百九十九·上部瘡門·口瘡》

  【配方黃連升麻、槐白皮、大青葉、竹葉各40克。

  【制法】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濃汁,兌蜜、冰片為膏。

  【功效與作用】清心解毒,養陰生津。

  【適應證】久患口瘡。

  【用法】每用少許,塗於瘡上,日3次。

  

  【來源二】《證治准繩·類方·第五冊·消瘅》

  【配方】黃連、牛乳、藕汁、生地黃汁各500克。

  【制法】先將三汁放入锏鍋中煎煮濃縮,然後將黃連打成粉狀均勻散入鍋中,繼續煎煮濃縮成膏狀即可。

  【功效與作用】滋陰清熱。

  【適應證】陰虛火旺所致的消渴。

  【用法】取膏藥用白開水化開吞服,一日10次。

  【禁忌】脾虛便溏者慎服。

  

  【來源三】《奇效良方·卷三十三一·消渴通治方》

  【配方】黃連(碾為末)100克,牛乳汁200克。

  【制法】將上藥混勻,慢火熬為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瀉火,滋陰生津。

  【適應證】口干口渴,喜冷飲。

  【用法】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忌】不宜過多服用。

  

  【來源四】《本草綱目·卷十三·黃連》

  【配方】黃連50克。

  【制法】將黃連研為細末,用雞子白和為餅,於鍋中炙為紫色,再研末,入漿水1500毫升,慢火煎成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止痢,健脾補中。

  【適應證】主治赤痢久下,累治不愈。

  【用法】每次服1小碗,溫米飲

  

  【來源五】《類證治裁·卷八·疔毒論治·附方》

  【配方】黃連、當歸、生地、黃柏姜黃各50克,香油450克,黃蠟300克。

  【制法】先將香油倒入銅鍋中煮沸,然後放入除黃蠟以外的藥物煎炸。待到鍋中藥物變為焦黃即可濾去藥渣,然後加入黃蠟熬制成膏狀。

  【功效與作用】清熱潤燥。

  【適應證】疔瘡腫毒所致的皮膚干燥。

  【用法】取膏適量,敷患處。

  【禁忌】外用,禁內服。

  

  【來源六】《瘍科心得集·方匯·補遺》

  【配方】黃連(研細炒黑)25克,大黃(研末)500克,黃蠟75克,桐油500克,冰片1克。

  【制法】將桐油於鍋內熬至起白星,下入黃蠟,溶化後,下入黃連、大黃,攪拌均勻,再入冰片攪勻即成。

  【功效與作用】清熱燥濕,斂瘡生肌。

  【適應證】足三陰濕熱,腿腳紅腫,皮破脂流,類乎m風,浸淫不止,痛癢非常者。

  【用法】取膏適量,外貼患處。

  【禁忌】不宜內服。

  

  【來源七】《劉涓子鬼遺方·卷五·黃連膏方》

  【配方】黃連、白蔹白芷各100克,生胡粉50克。

  【制法】上藥搗研為細末、過篩,用豬脂調和成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適應證】溫熱諸瘡。

  【用法】取膏適量,塗瘡。

  【禁忌】方中生胡粉有毒。不宜內服。

  

  【來源八】《劉涓子鬼遺方·卷五》

  【配方】黃連、生胡粉各150克,白蔹、大黃、黃柏各100克。

  【制法】上藥搗研為細末,用豬脂調和成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適應證】熱瘡。

  【用法】取膏適量,塗瘡。

  【禁忌】此方胡粉有毒,只宜外用。

  

  【來源九】《十便鼠方·卷三十·治小兒等疾諸方四》

  【配方】黃連末50克,硫黃、輕粉各1克,松脂100克,臘月豬脂200克。

  【制法】將豬脂加入銅器中小火煎熬,直至其化盡,過濾去渣,下松脂,待其熔化,下黃連等末,同時用柳木棍不停手攪拌,直至膏成,收於瓷器中保存。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散郁。

  【適應證】小兒熱瘡,熱腫疼痛。

  【用法】取膏適量,塗於瘡上,一天3次。

  【禁忌】晦暗陰瘡者禁用。

  【注意】方中硫黃、輕粉有毒。

  

  【來源十】《外台秘要方·卷二十四·癰疽發背九門·發背》

  【配方】黃連、當歸、馬齒苋川芎、薯蓣各60克,珍珠、礬石、黃柏、生竹皮各30克,石韋12克,豬肪1000克。

  【制法】將上述藥物切碎,豬肪切成細塊,與酒400克合煎,待石韋色焦則膏成,過濾去渣。

  【功效與作用】益氣養血,解毒斂瘡。

  【適應證】背癰,乳癰及各種惡瘡。

  【用法】取適量,敷瘡上;或用酒送服3克。

  【禁忌】忌豬肉、冷水。

  

  【來源十一】《普濟方·卷二百八十·諸瘡腫門·干疥》

  【配方】白礬、硫黃、黃連、雌黃各40克,蛇床子30克。

  【制法】將上藥研末,用豬油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與作用】殺蟲療疥,疏風滌熱。

  【適應證】疥瘡。

  【用法】用鹽水洗淨患處後,再外擦本膏。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注意】方中硫黃、雌黃有毒。

  

  【來源十二】《奇效良方·卷五十四·瘡科通治方》

  【配方】黃連、黃柏、豉、蔓荊子杏仁各25克,水銀5克。

  【制法】將上藥研為細末。水銀入生油200克中研勻,再入前藥末,同研成膏。

  【功效與作用】殺蟲療癬。

  【適應證】一切久癬,積年不愈,潛侵四周,復變成瘡,瘡疱赤黑,癢不可忍,搔之出血。

  【用法】外塗瘡上,每日3次。

  【禁忌】不宜內服。

  【注意】方中水銀有毒,慎用。

  

  【來源十三】《青囊秘傳·膏門》

  【配方】黃連、黃柏、白鮮皮各20克,姜黃、歸尾、白芷、丹皮、赤芍黃芩秦艽各12克,生地、合歡皮紫草各40克。

  【制法】將上藥用麻油800克熬枯,撈去渣,下黃蠟、白蠟各80克,熔化收膏,入瓷罐內,用油紙攤貼患處。

  【功效與作用】清熱燥濕,結毒散結。

  【適應證】多年臁瘡濕毒。

  【用法】取膏適量,攤貼患處。

  

  【來源十四】《普濟方·卷七十四·眼目門·暴赤眼》

  【配方】黃連、輕粉各20克,蕤仁10克。

  【制法】先將蕤仁研爛如膏,加入黃連、輕粉再研,再用新綿包裹,放入新汲水中,過濾取汁。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適應證】暴赤眼痛。

  【用法】每用銅箸蘸取少許點眼,每日10余次。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來源十五】《普濟方·卷七十四·眼目門·暴赤眼》

  【配方】黃連200克,冰片5克。

  【制法】將黃連去須為末,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濃汁,少兌煉蜜為膏。再兌入冰片,膏成裝入罐內,油單紙封緊,沉於井底著泥處,浸1夜後取出。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適應證】暴赤眼。

  【用法】每用銅箸蘸取一綠豆大點眼。

  

  【來源十六】《普濟方·卷七十一·眼目門·肝虛眼》

  【配方】黃連、蕤仁各100克,硇砂5克。

  【制法】將上藥混合後研細,加入少許乳汁,研如膏狀,遍塗茶碗中。再挖一小坑,放入一小雞子大艾絨點燃,再將該藥茶碗緊覆其上,勿令煙出。待炯盡時,再將藥取出,又加入乳汁,研成膏狀,即成。

  【功效與作用】清肝明目,消腫止痛。

  【適應證】眼腫澀痛,經久不愈。

  【用法】每以銅箸取如綠豆大,點眼眦上。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來源十七】《普濟方·卷七十七·眼目門·目澀痛》

  【配方】黃連、蕤仁、細辛各40克,川升麻、黃柏、石膽各2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後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濃汁,兌入白蜜150克收膏,最後加入石膽攪拌均勻。

  【功效與作用】清熱散火,通經明目。

  【適應證】適應於眼赤澀,疼痛不能睜開及白睛現瘀絡。

  【用法】每用銅箸蘸取少許點眼。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來源十八】《育嬰家秘·卷四·小兒目病》

  【配方】黃連320克,苦參160克,秦皮80克,杏仁20克。

  【制法】若在冬季制膏,取雪水800毫升,煎成400毫升,置於干淨的瓷器內;又加水再煎,取200毫升放前汁內;又用水200毫升,煎取100毫升,用干淨瓷器盛之;與前所得汁混合一處,小火慢熬,待煎熬至200毫升時,入馬牙硝20克,一起煎煮至100毫升,盛起用紙蓋定。再將爐甘石80克、硼砂20克、乳香4克、沒藥4克、膽礬12克、海螵蛸8克,搗研為細末後加入膏中,收起,攤冷待其自然干燥。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祛濕明目。

  【適應證】小兒目病。

  【用法】取適量,用乳汁磨,點眼。

  

  【來源十九】《普濟方·卷八十六·眼目門·一切眼疾雜治》

  【配方】黃連375克,蕤仁12克,杏仁28克,龍膽草75克,水賊26克。

  【制法】將上藥用水10升浸泡(春秋3日,夏2日,冬5日),熬至0.5升,倒入碗內,去滓;再用水7升,熬至小半,取出,過濾;再濃縮至0.5升,倒入碗內;最後將碗中藥汁,隔水煮成膏子,瓷器收盛。

  【功效與作用】清肝降火,養肝明目。

  【適應證】一切眼疾。

  【用法】每用米粒大,水一滴化開,用钗頭蘸取點眼,重復3~5遍,口內覺苦,立效。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來源二十】《普濟方·卷八十五·眼目門》

  【配方】黃連12克,蕤仁12克,干姜4克,輕粉4克。

  【制法】將上藥除輕粉外,用牛乳600毫升浸l夜,次晨小火煎至200毫升,去滓取清汁,入輕粉攪勻。

  【功效與作用】清肝降火,疏風散熱。

  【適應證】目赤眵多。

  【用法】每用銅箸蘸取黍米許點於內眦上,每日3次。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來源二十一】《證治准繩·類方·第七冊·外治》

  【配方】黃連80克,杏仁、菊花栀子、黃芩、黃柏、龍膽草、防風、當歸、赤芍藥、生地黃各10克,鉛丹30克,冰片5克。

  【制法】除鉛丹、冰片外,余藥放入銅鍋中煎煮3遍,濾除藥渣再放在鍋內繼續熬制成膏狀,然後撒入鉛丹、冰片攪拌均勻收膏。

  【功效與作用】疏風清熱,養血活血。

  【適應證】目中赤熱如火。

  【用法】用熱水將膏藥泡開,然後以鵝毛蘸藥水點眼。

  【禁忌】虛寒者者慎用。

  

  【來源二十二】《普濟方·卷八十五·眼目門》

  【配方】黃連40克,蕤仁、決明子、秦皮各2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再用紗布濾過即成。

  【功效與作用】清肝降火,疏風明目。

  【適應證】視物不明。

  【用法】每用銅箸蘸取少許點眼。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來源二十三】《普濟方·卷八十二·眼目門·目生胬肉》

  【配方】黃連、黃柏、升麻、冰片、蜜各40克,蕤仁40克,細辛1克,石膽末4克。

  【制法】將上藥除冰片、石膽外以水煎透,去渣2遍,再熬濃汁,兌煉蜜收膏,最後加入石膽、冰片攪勻,瓷器密封收盛。

  【功效與作用】祛風清熱,蝕胬止痛。

  【適應證】風熱乘眼,胬肉疼痛。

  【用法】每用銅箸蘸取黍米大點眼。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來源二十四】《世醫得效方·卷十六·通治》

  【配方】樸硝300克,白丁香200克,黃連100克。

  【制法】將樸硝、白丁香入水中煎煮,濾取藥渣陰干,紙袋盛,風中懸至風化。將黃連研為細末,熬取汁,將汁液陰干。再將兩者混勻,稍用豬膽、羊膽、蜜和入,調如膏狀。

  【功效與作用】清熱祛風,蝕胬除障。

  【適應證】治攀睛胬肉,風癢淚落不止。

  【用法】外用點眼。

  【禁忌】不宜內服。

  

  【來源二十五】《瑞竹堂經驗方·卷九·黃連膏》

  【配方】黃連(去須)500克,蕤仁(去殼,研)15克,杏仁(湯泡,去皮尖)100克,木賊(上將藥各擇洗淨)35克。

  【制法】用水500克浸上藥(春、秋3口,夏2日,冬5日),入鍋內,熬至半升;再用水3500克,熬至250克,濾出;再用水2500克,熬至不到200克,取出;用重絹濾過,傾於碗內,重湯煮為膏子,盛於瓷器內。

  【功效與作用】清熱涼血,明日退翳。

  【適應證】一切眼疾。

  【用法】外用點眼,每用米粒大,於盞內用水一滴濃化開點之3~5遍,口內覺苦立效。

  【禁忌】禁內服。

  

  【來源二十六】《清宮配方集成·口齒方》

  【配方】麻油、熟豬油各300克,大黃、黃蠟各150克,黃連75克,樟腦20克,冰片4克。

  【制法】先將麻油炸黃連、大黃,炸透去渣,下熟豬油、黃蠟,攪勻,離火再下樟腦、冰片末,再攪成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瀉火消腫。

  【適應證】熱毒熾盛,症見皮膚起熱疙瘩,瘙癢難忍;或治繭唇,見口唇腫起,皮白皺裂,形如繭殼,潰爛出血。

  【用法】每次用少許,外擦患處。

  【禁忌】證屬風寒或腎虛者,不宜使用本方,嚴禁內服。


  • 上一頁:
  • 下一頁:
  •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