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第一》
【配方】茯苓、菟絲子、山茱萸、當歸、牛膝、附子、五味子、巴戟天、麥門冬、石膏各300克,石韋、人參、桂心、苁蓉(《外台》作遠志)各400克,大豆卷300克,天門冬、牛髓各500克,生地黃汁、栝樓根汁各2000毫升,白蜜1000克。
【制法】將前16味藥切碎,水煎後濾取汁,如此3遍,再將所濾汁液混合後濃縮,最後下入生地黃汁、栝樓根汁、白蜜、牛髓,濃縮如膏狀。
【功效與作用】補腎填精,滋陰生津。
【適應證】面黑耳焦,飲一溲二,溲似淋濁,如膏如油,腰膝酸軟等症。
【用法】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忌】實證不宜服。
【來源二】《外台秘要方·卷十一·消渴消中十八門·消渴方》
【配方】茯苓、菟絲子、山茱萸、當歸、牛膝、巴戟天、麥門冬、五味子、遠志、石斛各90克,大豆黃卷50克,石韋、人參、桂心、附子各60克,天門冬150克。
【制法】將上述藥物搗研為細末、過篩,備用。另別取生地黃5000克、生栝樓5000克,舂研後絞搾取汁,於火上煎煮使之減半,分多次加入藥中,並下白蜜400克、牛髓250克一起同煎,小火慢煎,直至如糜粥。
【功效與作用】補腎填精,養陰清熱。
【適應證】低熱口渴。
【用法】每次取5克,口服,每天3次。也可用水沖服。
【禁忌】忌酢物、鯉魚、生蔥、豬肉、冷水。
【注意】方中附子有毒,不宜輕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