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類證治裁·卷三一積聚論治·附方》
【配方】紅蓼子20克,大黃、芒硝、栀子、石灰各10克,酒酵60克。
【制法】上藥除酒酵外一起搗研為細粉,再入酒酵中一起搗爛成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消腫,活血散結。
【適應證】癥瘕、痞塊之紅腫熱痛。
【用法】取膏適量,攤於布上,貼患處,同時用熨斗在布上熨燙。
【注意】外敷,禁內服。
【來源二】《景岳全書·春集·卷六十四·外科》
【配方】水紅花或子500克。
【制法】將藥物放入銅鍋中,加入冷水中浸泡12小時,水量以高出藥面15厘米為宜,先用大火將藥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時應及時攪拌,並去除浮於表面的泡沫,以免藥液溢出,煮至2~5小時,過濾取出藥液。藥渣續加冷水再煎,第二次加水量以淹沒藥料即可,如法煎煮3次為度,合並藥液,靜置沉澱,再用四層紗布過濾3次,盡量減少藥液中的雜質。將煎出的藥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發濃縮,同時不斷用筷子攪動藥液,防止焦化,逐漸形成稠膏狀。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活血消積。
【適應證】氣血瘀滯所致的痞塊日久化熱。
【用法】取膏適量,攤於紙上,貼患處;同時用溫酒化服膏藥,不飲酒者可以溫開水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