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膏方 >> 摩風膏

摩風膏

  【來源一】《普濟方·卷七十六·眼目門·目偏視風牽》

  【配方木香40克,當歸40克,黑附子40克,骨碎補40克,烏頭40克,白芍40克,藁本40克,白芷40克,防風40克,細辛40克,肉桂40克,豬脂300克,牛酥150克,鵝脂150克。

  【制法】將上藥研末,浸入300克麻油中一日一夜,再入鍋中,反復煎熬濃縮,以滴水成珠為度。

  【功效與作用】祛風散寒,補益肝腎。

  【適應證】雙目風牽,斜、外障。

  【用法】每次用少許,塗摩患處。

  【注意】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禁忌】熱證不宜。

  

  【來源二】《奇效良方·卷五十七·眼目通用方》

  【配方】木香、當歸、白芷、黑附子、防風、細辛、藁本、骨碎補各50克,烏頭、芍藥、肉桂各75克,豬脂250克,牛酥、鵝脂各200克。

  【制法】將上藥研為細末,以麻油250克,浸一晝夜,以文武火煎如膏,紗布濾去藥渣,冷凝即成。外摩患處。

  【功效與作用】祛風解痙。

  【適應證】治風牽眼目,歪偏外障。

  【用法】每次用少許,塗摩患處。

  【注意】不宜內服。

  

  【來源三】《審視瑤函·卷六一諸因》

  【配方】白芷、黑附子、廣木香、防風、細辛、骨碎補、歸身、藁本、赤芍藥、濃肉桂各50克,烏頭75克,牛酥(即骨髓)200克,鵝脂200克,豬板油250克。

  【制法】除酥、脂、板油外,以上諸藥,各為細末,用真麻油250克,浸一晝夜。再入酥、脂、板油共熬,以文武火熬如膏為度,塗於患處。

  【功效與作用】祛風明目。

  【適應證】治風牽眼偏斜。

  【用法】每次用少許,塗摩患處。

  【注意】烏頭、細辛有毒,慎用。

  【禁忌】熱證不宜。

  

  【來源四】《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二·諸瘡腫門·諸瘡腫》

  【配方白附子、白芍藥、白茯苓、零陵香、白及白蔹、白芷、白檀、藿香升麻、細辛、黃芪甘草杏仁各20克,黃蠟240克,樟腦1克,栝樓80克,花粉40克,芝麻油600克。

  【制法】將前14味藥切碎,放油中浸泡100日後,小火煎熬,直至白芷色微黃色,加入栝樓、花粉,煮至百沸,過濾去滓,再入黃蠟加熱,以蠟熔開為度,兌入樟腦,膏即成,瓷器收盛,密封保存。

  【功效與作用】祛風止癢,解毒疔瘡。

  【適應證】頭面發瘡腫疥癬等疾,及湯火破傷,能滅瘢痕。

  【用法】每用少許,外塗患處。

  【注意】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來源五】《奇效良方·卷五十四·瘡科》

  【配方】當歸、白芷、杏仁、桃仁、藿香、檀香、零陵香、川芎各30克,沉香、木香、白附子、天麻獨活、白及、白蔹各15克,黃芪110克,防風、茅香、白芍、甘草25克,術通20克,栝樓100克,龍腦40克,黃蠟12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用清油2200克浸7天,慢火煎至白芷顏色變黃,紗布濾去藥渣,再將所濾藥油加熱,下入黃連攪勻,離火,將龍腦研為細末下入,冷凝即成。

  【功效與作用】摩風止癢,消腫定疼。

  【適應證】頭面唇鼻諸瘡,肌肉裂破。

  【用法】每用少許,摩患處。

  【注意】不宜內服。

  

  【來源六】《醫壘元戎·卷十·瘡瘍疥癬》

  【配方】黃芪、當歸、芍藥、白芷、杏仁、桃仁、白附子、白蔹、零陵香、川芎、天麻、防風、獨活、木通、龍腦、栝樓瓤各75克,清油500克,黃蠟6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清油內浸7天,於炭火上煎至白芷微黃色,離火,紗布濾去藥渣,再慢火上煉油香,下黃蠟溶開為度,倒在瓷器內貯藏,上摻龍腦。

  【功效與作用】摩風止痛。

  【適應證】面瘡,一切瘡疹腫毒。

  【用法】取膏適量,外貼患處。

  【禁忌】嚴禁內服。

  

  【來源七】《清宮配方集成·瘡瘍方》

  【配方麻黃50克,羌活100克,升麻20克,白檀香、白及、防風、當歸身各10克。

  【制法】香油500克,泡藥5天,慢火熬去渣,濾淨,加黃蠟50克收之。

  【功效與作用】祛風止癢,散熱除濕。

  【適應證】面上或身上風熱浮腫,癢如蟲行,肌膚干燥,時起白屑,次後極癢,抓破時流黃水,或破爛見血,疼楚難堪。

  【用法】每次用適量,外擦患處。

  【禁忌】本方外用,嚴禁內服。

  

  【來源八】《十便良方·卷八·治一切風疾諸方上》

  【配方】附子(生用)、天雄(生用)、川烏頭(生用)各100克。

  【制法】上件藥細剉,以豬脂1000克煎,令附子色焦黃,去滓,候冷,於瓷盒中盛用。

  【功效與作用】溫陽祛風。

  【適應證】治白癜風如雪色之症。

  【用法】摩風癜上,以瘥為度。

  【注意】方中附子、天雄、川烏頭皆有毒。

  【禁忌】白癜風伴見紅腫熱痛、皮膚潰爛者忌用。

  

  【來源九】《證治准繩·瘍病·卷五·赤白游風》

  【配方】附子、川烏、防風各20克,凌霄花土大黃、露蜂房各100克,豬油500克。

  【制法】先將豬油倒入鍋中煮沸,然後將上述藥物放入鍋煎煮,待鍋中藥物變為焦黃色時濾去藥渣,繼續煎煮收膏。

  【功效與作用】溫陽散寒,祛風解毒。

  【適應證】白癜風。

  【用法】將膏藥塗抹於患處即可。

  【禁忌】體質虛弱者慎用。外用,禁內服。

  

  【來源十】《普濟方·卷五十二·面門·面膏》

  【配方】白及、白蔹、檀香、零陵香、白芷、茅香、藿香、蠟、白膠各100克。

  【制法】將上藥研為粗末,用香油煎至焦黃,去滓加入蠟及白膠,再加入麝香少許,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祛風養顏。

  【適應證】面瘡。

  【用法】每次用少許,摩抹患處。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來源十一】《審視瑤函·卷六·諸因》

  【配方】白芷、黑附子、廣木香、防風、細辛、骨碎補、歸身、蘖本、赤芍藥、濃肉桂各50克,烏頭75克,牛酥(即骨髓)、鵝脂各200克,豬板油250克。

  【制法】除酥、脂、板油外,以上諸藥,各為細末,用真麻油250克,浸1晝夜。再入酥、脂、板油共熬,以文武火熬如膏為度。

  【功效與作用】祛風散寒,通經明目。

  【適應證】治風牽眼偏邪。

  【用法】塗於患處。

  【注意】烏頭、細辛有毒。

  【禁忌】寒證不宜。

  

  【來源十二】《奇效良方·卷五十七·眼目通用方》

  【配方】黃芪、細辛、當歸、杏仁各50克,防風、松脂、黃蠟各100克,白芷125克,小麻油2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入麻油中慢火煎,待白芷顏色變黃,紗布濾去藥渣,再將所濾藥油加熱,下入黃蠟,煎如膏狀即成。

  【功效與作用】祛風散寒,去翳明目。

  【適應證】鹘眼凝睛外障。

  【用法】外摩患處。

  【說明】此方亦載於:①《審視瑤函·卷三·腫脹》。②《普濟方·卷七十九·眼目門·外障眼》。

  【禁忌】不宜內服。

  

  【來源十三】《張氏醫通·卷十四·專方·痺門》

  【配方蓖麻子400克,生川烏頭200克,乳香60克。

  【制法】將上述藥物與豬脂1000克一起搗研成膏。

  【功效與作用】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適應證】風毒攻注關節所致筋骨疼痛。

  【用法】取膏適量,烘熱後塗患處,用手心摩之,覺熱如火燎者效果比較好。

  【說明】方中川烏頭有毒。此方亦載於:①《種福堂公選良方·風寒濕痺》。②《證治准繩·類方·第四冊·行痺》。


  • 上一頁:
  • 下一頁:
  •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