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穿山甲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鲮鯉科動物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的鱗甲。
【藥材歷史考證】穿山甲,原名鲮鯉甲,其始載本草為《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雲:“鲮鯉,其形似鼍而短小,又似鯉魚,有四足,能陸能水。出岸,開鱗甲,伏如死,令蟻人中,忽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於是食之。”《本草圖經》:“鲮鯉甲,舊不著所出州郡,今湖、嶺及金、商、均、房間深山大谷中皆有之。似鼍而短小,色黑,又似鯉魚而有四足,能陸能水。日中出岸,開鱗甲,如死,令蟻人中,蟻滿便閉而入水,蟻皆浮出,因接而食之。……今人謂之穿山甲。”《本草綱目》曰:“鲮鯉狀如鼍而小,背如鯉而闊,首如鼠而無牙,腹無鱗而毛,長舌尖喙,尾與身等。尾鱗尖厚,有三角,腹內髒腑俱全,而胃獨大,常吐舌誘蟻食之。曾剖其胃,約蟻升許也。”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穿山甲相符。
【動物形態鑒定】身體背面、四肢外側和尾部被覆瓦狀角質鱗片,頭細,吻尖,眼小,舌長,無齒,趾(指)爪強健有力。全身的鱗片間雜有數根剛毛,顏面從下颌開始,過胸腹直至尾基以及四肢內側無鱗而著生稀毛。兩頰、眼、耳周亦被毛。四肢粗短,前肢比後肢長;前足爪長於後足爪,中間趾爪特別粗長,為挖掘的強勁工具。
鱗甲顏色有黑褐色和棕褐色兩種類型,以前者為多見。老獸的鱗片邊緣,呈橙褐色或灰褐色,每一鱗片自基部始有縱紋,年齡越大紋數越短少。初生獸則鱗軟色白,一月齡後漸次角化並變為褐色。鱗片形狀大體有3種:背鱗呈闊稜形,較扁平;腹側、前肢近腹內側和後肢鱗呈盾狀,鱗片中央有龍骨狀突起,該突起亦隨年齡而減少,老年個體幾乎消失;尾側鱗呈折合狀。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狀或半折合狀,中間較厚,邊緣較薄,大小不一,長寬各為0.7~5cm。外表面黑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寬端有數十條排列整齊的縱紋及數條橫線紋;窄端光滑。內表面色較淺,中部有1條明顯突起的弓形橫向稜線,其下方有數條與稜線相平行的細紋。角質,半透明,堅韌而有彈性,不易折斷。氣微腥,味淡。
【藥材顯微鑒定】取本品粗粉約1g,加氯仿60ml,置水浴上加熱回流4小時,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穿山甲對照藥材,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一丙酮(2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醋色,有光澤。質硬而脆,斷面光亮,碎片對光照視呈棕色半透明。氣微,味微甘。
【藥材理化鑒定】
1.水分取本品1g,精密稱定,加水2ml,加熱溶解後,置水浴上蒸干,使厚度不超過2~3mm,照水分測定法測定,不得過15.0%。總灰分取本品1g,依法測定,不得過1.0%。
2.重金屬 取檢查總灰分項下的殘渣,依法檢查,含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三十。
3.砷鹽取本品2g,加氫氧化鈣1g,混合,加水少量,攪勻,干燥後,先用小火燒灼使炭化,再在500℃~600℃熾灼使完全灰化,放冷,加鹽酸3ml與水適量使溶解成30ml,分取溶液10ml,加鹽酸4ml與水14ml,依法檢查,含砷量不得過百萬分之三。
【生境分布】棲息於丘陵山地的樹林、灌叢、草叢等各種環境中,但極少在石山禿嶺地帶。掘洞穴居,晝伏夜出,能爬樹游水,遇敵受驚時,將頭裹在腹部,縮成一團。聽覺視覺差,嗅覺靈敏。食物以白蟻為主,亦食黑蟻、蟻的幼蟲和其他昆蟲的幼蟲。主要分布於我國南方,其中以福建、廣東、廣西和雲南等地數量較多。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捕捉,殺死後置沸水中略燙,取下鱗甲,洗淨,曬干。
【飲片炮制】
1.阿膠:搗成碎塊。
2.阿膠珠:取阿膠,烘軟,切成丁,照燙法用蛤粉燙至成珠,內無溏心。
【性能功用】甘,平。歸肺經、肝經、腎經。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心煩不眠,虛風內動,肺燥咳嗽,勞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內服:3~9g,烊化兌服。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密閉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