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甘遂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 Liou ex T.P.Wang的干燥塊根。
【藥材歷史考證】甘遂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陰干。”《本草經集注》雲:“中山在代郡。……赤皮者勝,白皮者都下。”代郡,即今山西大同縣東。《新修本草》雲:“真甘遂苗似澤漆。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連珠、實重者良。”《本草圖經》曰:“今陝西、江東亦有之。……苗似澤漆。莖短小而葉有汁。根皮赤、肉白、作連珠。”《本草衍義》曰:“甘遂,今惟用連珠者。”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甘遂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高25~40cm,含白色乳汁。根呈連珠狀,稍彎曲,亦有呈長橢圓形,外皮棕褐色。莖直立,叢生,基部稍木質化,紫紅色,上部淡綠色。葉互生,近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5~9cm,寬4~10mm,先端鈍,基部楔形,全緣。花單性,雌雄同株,杯狀聚傘花序頂生;有5~9傘梗;各傘梗再二叉狀分枝;苞片三角狀寬卵形;總苞鐘狀,先端4裂,腺體4,生於裂片之間的外緣,呈新月形;雄花多數,每花具雄蕊1枚;雌花1朵,位於總苞中央,子房3室,花柱短,頂端3裂,柱頭頭狀,微2裂。蒴果類球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橢圓形、長圓柱形或連珠形,長1~5cm,直徑5~25mm。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凹陷處有棕色外皮殘留。質脆,易折斷,斷面粉性,白色,木部微顯放射狀紋理;長圓柱狀者纖維性較強。氣微,味微甘而辣。
【藥材顯微鑒定】根橫切面:殘存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散有類圓形、類三角形、類方形、長方形或多角形的厚壁細胞,並有乳汁管。韌皮部寬闊,近形成層處篩管群較明顯;有乳汁管。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至10余個相聚,放射狀排列;射線寬2~10余列細胞,亦有少數乳汁管分布。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粉末類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球形或半球形,直徑5~34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星狀;復粒由2~8分粒組成。無節乳管含淡黃色微細顆粒狀物。厚壁細胞長方形、梭形、類三角形或多角形,壁微木化或非木化。具緣紋孔導管多見,常伴有纖維束。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冷浸24小時,濾過。取濾液2ml,置蒸發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加醋酐1ml溶解,將溶液置試管中,沿管壁加濃硫酸1ml,兩液界面出現紫紅色環。(檢查甾醇)
【生境分布】生於荒坡草地、路旁。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等省區。
【采集加工】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後采挖,撞去外皮,曬干。
【飲片炮制】
1.生甘遂除去雜質,洗淨,曬干。
2.醋甘遂取淨甘遂,照醋炙法炒干。每100kg甘遂,用醋30kg。
【性能功用】苦,寒;有毒。歸肺經、腎經、大腸經。瀉水逐飲。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內服:0.5~1.5g,水煎服。炮制後多入丸、散用。孕婦禁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