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防風的鑒別方法

防風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防風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本品為防治一切風邪所致疾病的要藥,故名防風。

  【藥材歷史考證】防風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干。”《本草經集注》雲:“今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琅邪也,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惟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新修本革》雲:“今出齊州、龍山最冷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葉似牡蒿、附子苗等。……子似胡荽而大。”《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葉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采根。”《本草圖經》曰:“今京東、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黃色,與蜀葵根相類。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時嫩紫,作菜茹極爽口。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莳蘿花。實似胡荽子而大。”並附有“河中府防風”、“齊州防風”、“解州防風”和“同州防風”圖。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防風藥材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直而長,粗壯。莖單生,二歧分枝,基部密生褐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基生葉有長柄,基部成鞘狀,稍抱莖;葉片輪廓卵形或長圓形,二至三回羽狀分裂,一回羽片卵形,有小葉柄,二回羽片在頂端的無柄,在下部的有短柄,又分裂成狹窄的裂片,頂端銳尖;末回裂片線形至披針形,長5~40mm,寬1~9mm;莖生葉較小,有較寬的葉鞘。復傘形花序多數,頂生,形成聚傘狀圓錐花序,總花梗長2~5cm,無總苞片;傘輻5~9,不等長;小總苞片4~6,披針形;每一傘形花序有花4~9朵;萼齒5,三角狀卵形;花瓣5,白色,先端鈍截;雄蕊5,花絲向內彎;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圓錐形。雙懸果卵形,幼時有海綿質疣狀突起,成熟時漸平滑,每稜槽內通常有油管1條,合生面有油管2條。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有的略彎曲,長15~30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縱皺紋、多數橫長皮孔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習稱“蚯蚓頭”,有的環紋上殘存棕褐色毛狀葉基,習稱“掃帚頭”。體輕,質松,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淺棕色,有裂隙,木部淺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木栓層為5~30列細胞。皮層窄,有較大的橢圓形油管。韌皮部較寬,有多數類圓形油管,周圍分泌細胞4~8個,管內可見金黃色分泌物;射線多彎曲,外側常成裂隙。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甚多,呈放射狀排列。根頭處有髓,薄壁組織中偶見石細胞。

  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徑17~60μm,充滿金黃色分泌物。葉基維管柬常伴有纖維束。網紋導管直徑14~85μm。石細胞少見,黃綠色,長圓形或類長方形,壁較厚。

  【商品規格

  一等:干貨。根呈圓柱形。表面有皺紋,頂端帶有毛須。外皮黃褐色或灰黃色。質松,較柔軟。斷面棕黃色或黃白色,中間淡黃色。味微甜。根長15cm以上。蘆下直徑0.6cm以上。無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根偶有分枝。蘆下直徑0.4cm以上。

  【生境分布】生於草原、丘陵、多石礫的山坡上。分布予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山東等省區。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莖植株的根,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辛、甘,溫。歸膀胱經肝經脾經。解表祛風,勝濕,止痙。用於感冒頭痛,風濕痺痛,風疹瘙癢,破傷風。內服:4.5~9g,水煎服。本品主要用於外風,凡血虛發痙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附注

  1.置陰涼干燥處貯藏,防蛀。

  2.抽苔根空者不可藥用。

  3.防風的主要偽品為傘形科植物葛縷子Carum carvi L.的干燥根。產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西藏。其原植物與防風主要區別特征:葉片輪廓矩圓形或寬橢圓形,二至三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3mm,寬1~3mm;總花梗長5~8cm;傘輻8~16,每一傘形花序有花15朵。其藥材性狀特征:根呈圓柱形,稍彎曲,長5~12cm,直徑3~10mm,多已折斷。根頭及根上部有密集環紋,頂端殘留有灰黃色或淡棕色纖維狀葉基。表面灰褐色,有的微顯光澤,有細環紋及須根痕。質松,皮易與肉分離,折斷面皮部與木部間有大空隙,中央有黃菊花心。氣微香,味淡微甜。據《中華本草》記載,本品藥名青海防風,有發表祛風、勝濕止痛的功效。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