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蛤蚧的鑒別方法

蛤蚧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蛤蚧

  【藥材來源鑒定】壁虎科動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體。

  【藥材歷史考證】蛤蚧的始載本草《雷公炮炙論》曰:“蛤蚧,凡使,須認雄雌。若雄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為蚧,口尖,身大尾小。”《嶺表錄異》雲:“蛤蚧;首如蝦蟆,背有細鱗如蠶子,土黃色,身短,尾長,多巢於榕樹中。端州子牆內,有巢於廳署城樓間者,旦暮則鳴,自呼蛤蚧。”《開寶本草》雲:“蛤蚧,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樹間,身長四五寸,尾與身等。形如大守宮,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曰蛤蚧。最護惜其尾,或見人欲取之,多自嚙斷其尾,人即不取之。”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蛤蚧相符。

  【動物形態鑒定】為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種,全長30cm左右,體長與尾長略相等或尾略長。頭寬大,略呈三角形,吻端圓凸;耳孔橢圓形,約為眼徑之半;上唇鱗12~14,第1枚入鼻孔。眼大,突出;口中有許多小齒。通身被覆細小粒鱗,其間雜以較大疣鱗,綴成縱行;腹面鱗片較大,略呈六角形,四肢指、趾膨大,成扁平狀,其下方具單列皮膚褶襞,除第1指、趾外,均具小爪,指間及趾間僅有蹼跡。雄性有肛前窩20余個,尾基部較粗,肛後囊孔明顯。軀干及四肢背面磚灰色,密布橘黃色及藍灰色斑點;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腹面白色而有粉紅色斑。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扁片狀,頭頸部及軀干部長9~18cm,頭頸部約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寬6~11cm,尾長6~12cm。頭略呈扁三角狀,兩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內有細齒,生於颚的邊緣,無異型大齒。吻部半圓形,吻鱗不切鼻孔,與鼻鱗相連,上鼻鱗左右各1片,上唇鱗12~14對,下唇鱗(包括颏鱗)21片。腹背部呈橢圓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銀灰色,有黃白色或灰綠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不顯著的斑紋,脊椎骨及兩側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間僅具蹼跡,足趾底有吸盤。尾細而堅實,微現骨節,與背部顏色相同,有6~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帶。全身密被圓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氣腥,味微成。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特征:淡黃色或淡灰色。①鱗片近無色或淡灰綠色,表面可見半圓形、類圓形或長圓形隆起,略作覆瓦狀排列,直徑9~32μm,布有極細小的粒狀物,有的鱗片基部邊緣處可見圓形孔洞,直徑25~45μm。②皮膚碎片淡黃色或黃色,表面觀細胞界限不清楚,布有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顆粒,常聚集成星芒狀。③橫紋肌纖維較多,近無色,淡黃色、黃綠色或淡棕色,多碎裂。側面觀有細密橫紋,明暗相間,橫紋呈平行的波峰狀,也有較平直或微波狀,有的紋理不清晰;橫斷面常呈三角形、類圓形、類方形。④骨碎片近無色或淡黃色,呈不規則形碎塊,表面有細小裂縫狀或針孔狀孔隙,骨陷窩呈裂縫狀、長條狀、類長圓形,多為同方向排列,邊緣骨小管隱約可見。

  【藥材理化鑒定】粉末乙醇提取液或酸水提取液,加生物鹼試劑硅鎢酸、碘化铋鉀、碘化汞鉀等,均有沉澱反應。

  【生境分布】多棲於山巖罅隙或樹洞內,亦見於人家屋間。以昆蟲、小形蜥蜴等為食。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內髒,拭淨,用竹片撐開,使全體扁平順直,低溫干燥。

  【飲片炮制

  1.蛤蚧:除去鱗片及頭足,切成小塊。

  2.酒蛤蚧:取蛤蚧塊,用黃酒浸潤後,烘干。

  【性能功用】鹹,平。歸肺經腎經。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助陽益精。用於虛喘氣促,勞嗽咳血,陽痿遺精。內服:3~6g,多人丸散或酒劑。

  【附注】用木箱嚴密封裝,常用花椒拌存,置陰涼干燥處貯藏,防蛀。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