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高良姜的鑒別方法

高良姜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高良姜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r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莖。李時珍釋其名曰:“陶隱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漢為高涼縣,吳改為郡。其山高而稍涼,因以為名,則高良當作高涼也。”

  【藥材歷史考證】高良姜的始載本草為《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雲:“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形氣與杜若相似,而葉如山姜。”《本草圖經》曰:“春生莖、葉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許。花紅紫色如山。二月三月采根,暴干。”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高良姜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莖橫走,圓柱形,棕紅色或紫紅色,節上有環形膜質鱗片,並生須根。葉互生,2列;葉片線狀披針形,長20~30cm,寬15~25mm,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漸狹,全緣或具不明顯的疏鋸齒,兩面均無毛;無葉柄;葉鞘開放,抱莖;葉舌薄膜質,棕色,披針形,長2~3cm。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6~10cm,花序軸被絨毛,紅棕色;小苞片極小,長不超過1mm;花萼筒狀,長8~10mm,棕黃色,頂端不規則3淺裂,外被小柔毛;花冠管漏斗狀,長約1cm,裂片3,長圓形,後方1枚兜狀,唇瓣卵形,長約2cm,白色而有紅色條紋;發育雄蕊l;子房密被絨毛。蒴果球形,直徑約10mm,熟時紅色。花期4~9月,果期9~11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圓柱形,多彎曲,有分枝,長5~9cm,直徑1~1.5cm。表面棕紅色至暗褐色,有細密的縱皺紋及灰棕色的波狀環節,每節長0.2~1cm,下面有圓形的根痕。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纖維性,中柱約占1/3。氣香,味辛辣。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紅棕色非晶形物。皮層中葉跡維管束較多,外韌型。內皮層明顯。中柱外韌型維管束甚多,束鞘纖維成環,木化,皮層及中柱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分泌細胞,內含黃色或紅棕色樹脂狀物;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生境分布】野生於荒坡灌叢或疏林中。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

  【采集加工】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須根及殘留的鱗片,洗淨,切段,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曬干。

  【性能功用】辛,熱。歸脾經胃經。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用於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嗳氣吞酸。內服:3~6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