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紅大戟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t Pitard的干燥塊根。本品功能與大戟相似而根紅色,故名紅大戟。
【藥材歷史考證】紅大戟一藥始載於近代藥學著作《藥物出產辨》,名紅芽大戟。據考證,紅芽大戟之“芽”應為“牙”,為誤用大戟科京大戟的別名,因而兩者常有混用。現已明確,古代本草記載和方書應用的大戟均為大戟科京大戟,兩功效有所不同,應予區別。參見“大戟”條。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根莖短,通常著生1~3個塊根,塊根紡錘形或長圓錐形,長3~10cm,直徑0.6~2cm,表面紅褐色或暗紫紅色。莖直立或上部微呈蔓狀,高30~100cm,方形,下部近圓柱形,具槽,沿槽被柔毛。葉對生,葉柄極短或近無柄;葉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7cm,寬0.5~2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楔形,全緣,上面被白色柔毛,下面沿脈被柔毛;托葉2~4裂,裂片鑽形。花頂生,數十朵密集成頭狀聚傘花序,花小,淡紫紅色;花萼4淺裂,3片小,1片大,花冠管狀,先端4裂,裂片舌狀,喉部附近有密生的長毛;雄蕊4,著生在花冠管的中部;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裂。蒴果小,近球形。花期9月,果期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略呈紡錘形,偶有分枝,稍彎曲,長3~10cm,直徑0.6~1.2cm.表面紅褐色或紅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上端常有細小的莖痕。質堅實,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氣微,味甘、微辛。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韌皮部寬廣。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束斷續徑向排列,近形成層處者由數列導管組成,漸向內呈單列或單個散在。射線較寬。薄壁組織中散存含草酸鈣針晶束的黏液細胞及含紅棕色物的分泌細胞。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1g,置試管中,加水10ml,煮沸10分鐘,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1滴,顯櫻紅色,再滴加鹽酸酸化後,變為橙黃色。
【生境分布】生於低山坡草叢中的半陰半陽處。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省區。
【采集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淨,置沸水中略燙,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苦,寒;有小毒。歸肺經、脾經、腎經。瀉水逐飲,攻毒消腫散結。用於胸腹積水,二便不利,癰腫瘡毒,瘰疬痰核。內服:1.5~3g。水煎服。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