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錦燈籠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茄科植物酸漿Physalis alkekengi L.或掛金燈Physalis alkekengiL.var.franchetii(Mast.) Makino的干燥宿萼或帶果實的宿萼。本植物果實外包橙紅色或橙黃色宿萼,形似燈籠狀,故名錦燈籠。因其果實含有酸味漿汁,故又名酸漿。
【藥材歷史考證】酸漿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五月采,陰干。”《本草經集注》雲:“處處人家多有,葉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黃赤色。”《嘉裙本草》雲:“生故墟垣塹間,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則赤色。”《本草圖經》曰:“今處處有之。苗似水茄而小,葉亦可食,實作房如囊,囊中有子,如梅李大,皆赤黃色。小兒食之尤有益,可除熱。根似菹芹,色白,絕苦。”《本草衍義》曰:“酸漿,今天下皆有之。苗如天茄子,開小白花,結青殼,熟則深紅,殼中子大如櫻,亦紅色,櫻中腹有細子,如落蘇之子,食之有青草氣。”《本草綱目》曰:“酸漿開小花黃白色,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狀,無瓣,但有尖,結一鈴殼,凡五稜,一枝一顆,下懸如燈籠之狀。殼中一子,狀如龍葵子,生青熟赤。”根據以上本草所述特征,再參考《本草圖經》及《本草綱目》的附圖形態考證,均與茄科植物酸漿Physalis alkekengi L.或其變種掛金燈Physalis alkekengi L.var. franchetii(Mast.)Makino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
1.酸漿: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匍匐生根。莖高約40~80cm,基部略帶木質,莖節不甚膨大。葉互生,葉柄長1~3cm;葉片長卵形至闊卵形,有時菱狀卵形,長5~15cm,寬2~8cm,頂端漸尖,基部不對稱狹,下延至葉柄,全緣或波狀或有粗牙齒,兩面被有柔毛,沿葉脈較密兼有短硬毛,上面的毛常不脫落。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6~16mm,開花時直立,後向下彎曲,密生柔毛而果時也不脫落;花萼闊鐘狀,長約6mm,5裂,密生柔毛,萼齒三角形,邊緣有硬毛;花冠輻狀,白色,直徑1. 5~2cm,5裂,裂片開展,外面有短柔毛;雄蕊5;子房2室,花柱線狀。漿果球形,橙紅色,直徑1~1.5cm,外包以膨大的橘紅色宿萼;宿萼卵形,長3~4.5cm,直徑2~4cm。花期5~9月,果期6~10月。
2.掛金燈與酸漿主要區別:莖較粗壯,莖節膨大;葉僅邊緣有短毛;花梗近無毛或僅有稀疏柔毛,果時無毛;花萼除裂片密生毛外,筒部僅有稀疏毛被,果萼毛被脫落而光滑無毛。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略呈燈籠狀,多壓扁,長3~4.5cm,直徑2.5~4cm。表面橙紅色或橙黃色,有5條明顯的縱稜,稜間有網狀的細脈紋。頂端漸尖,微5裂,基部略平截,中心凹陷有果梗。體輕,質柔韌,中空,或內有棕紅色或橙紅色果實。果實球形,多壓扁,直徑1~1.5cm,果皮皺縮,內含種子多數。氣微,宿萼味苦,果實味甘、微酸。
【生境分布】酸漿常生於空曠地或山坡;產於甘肅、陝西、河南、湖北、四川、貴州和雲南。掛金燈生於山坡草地、林下、路旁、水邊或田野溝邊;我國除西藏以外,其他各省區均有分布,並有普遍栽培。
【采集加工】秋季果實成熟、宿萼呈紅色或橙紅色時采收,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
【性能功用】苦,寒。歸肺經。清熱解毒,利咽,化痰,利尿。用於咽痛音啞,痰熱咳嗽,小便不利;外治天疱瘡,濕疹。內服:5~9g;水煎服。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