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鬧羊花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杜鵑花科植物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 G. Don的干燥花。鬧,有狂亂之義。羊吃此植物的葉後,即狂亂踯躅而死,故名鬧羊花,又名羊踯躅。
【藥材歷史考證】本品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陰干。”《本草經集注》曰:“羊誤食其葉,踯躅而死,故以為名。”《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樹生,高二尺,葉似桃葉,花黃似瓜花。三四月采花,日干。”
【植物形態鑒定】落葉灌木,高1~2m。莖有分枝,老枝無毛,幼枝有短柔毛。葉互生;葉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4~15cm,寬2.5~6cm,先端鈍或具短尖,基部楔形,全緣,邊緣有睫毛,兩面被柔毛;葉柄短,被毛。傘形總狀花序頂生,有花數朵至10余朵,先花後葉或與葉同時開放,花大,直徑5~6cm,花萼小,5裂,宿存;花冠寬鐘狀,金黃色,先端5裂,上面1片較大,有淡綠色斑點,外被短柔毛;雄蕊5,花絲稍伸出於花冠外,中部以下有長柔毛,花藥孔裂;雌蕊1,子房上位,5室,被毛,花柱細長。蒴果長橢圓形,被毛,有宿存萼,每室有多數種子;種子細小,淡棕色,扁卵形,邊緣有薄膜翅。花期4~5月,果期6~7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數朵花簇生於一總柄上,多脫落為單朵,灰黃色至黃褐色,皺縮。花萼5裂,裂片半圓形或三角形,邊緣有較長的細毛;花冠鐘狀,筒部較長,約至25mm,頂端卷折,5裂,花瓣寬卵形,先端鈍或微凹;雄蕊5,花絲卷曲,等長或略長於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藥紅棕色,頂孔裂;雌蕊1,柱頭頭狀;花梗長10~28mm,棕褐色,有短茸毛。氣微,味微麻。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黃棕色。花粉粒四面體形,直徑58~97μm,具三個萌發孔。花萼非腺毛由多細胞組成,交叉排成數列,直徑29~68μm。花冠非腺毛單細胞,直徑10~20μm,長可達400μm以上,壁薄,有的可見壁疣。花粉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或類圓形,直徑13~31μm,排列整齊而緊密,壁稍增厚,有的紋孔明顯,細胞內含有黃棕色物質。花冠表皮細胞長方形、類方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6~78μm,壁薄,呈波狀彎曲。
【生境分布】生於山地、丘陵地帶的山坡、林緣及灌叢中。分布於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也有栽培。
【采集加工】4~5月花初開時擇晴天采收,陰干或曬干。
【飲片炮制】揀去雜質,篩去灰屑。
【性能功用】辛,溫;有大毒。歸肝經。祛風除濕,散瘀定痛。用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皮膚頑癬。內服:0.6~1.5g,浸酒或入丸、散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患處。不宜多服、久服。體虛者及孕婦禁用。
【附注】置於燥處貯藏,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