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母丁香
【藥材來源鑒定】母丁香為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又名雞舌香、雌丁香。
【藥材歷史考證】丁香的花蕾,稱公丁香或丁子香,其始載本草為《雷公炮炙論》。丁香的果實,名雞舌香或母丁香。雞舌香的始載本草為《名醫別錄》。《新修本草》雲:“雞舌樹,葉及皮並似栗,花如梅花,子似棗核,此雌樹也,不入香用。其雄樹雖花不實,采花釀之以成香。出昆侖及交、愛以南。”《開寶本草》雲:“按廣州送丁香圖,樹高丈余,葉似栎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凋。醫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釘,長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本草圖經》曰:“京下老醫或有謂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香,擊破有解理如雞舌,此乃是母丁香。”《本草圖經》又曰:“今惟廣州有之。木類桂,樹高丈余,葉似栎,凌冬不凋。花圓細,黃色。其子出枝蕊上,如釘子,長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謂之母丁香。”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丁香相符,其中花蕾入藥為丁香;果實入藥為母丁香或雞舌香。
【植物形態鑒定】該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的近成熟果實。果將熟時采摘,曬干。
【藥材性狀鑒定】果實呈長橢圓形或紡錘形,長1.5~2.5cm,直徑0.4~1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細皺紋,頂端有4片宿存的齒狀萼片,向內彎曲,在花萼內方有一凹痕,為花瓣除去後的痕跡,中間有一凸起的小柄,為殘留花柱,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與種皮呈殼狀,革質。種仁倒卵形,顯油潤,棕色或暗棕色,由兩片肥厚的子葉抱合而成,子葉形如雞舌,故名雞舌香,中央具一明顯的縱溝,內有一胚根呈細桿狀。質堅硬,難破碎。氣微香,味辛辣。
【藥材顯微鑒定】
(1)該品粉末棕褐色。澱粉粒眾多,單粒長卵形、類貝殼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14~35μm。纖維較多,成束或單個散在,淡黃棕色,多呈長梭形、類三角形或不規則形,偶有分枝狀,直徑14~88μm,層紋較密,孔溝明顯。草酸鈣簇晶存在於薄壁細胞中,直徑7~43μm。偶見草酸鈣小方晶,油室多破碎。
(2)取該品粉末1.5g,加乙醚5ml,振搖數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母丁香對照藥材1.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丁香酚對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及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生境分布】原產印尼的摩鹿加島及坦桑尼亞的桑哈巴爾島。現主產於坦桑尼亞的桑哈巴爾島及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我國海南省及雷州半島等地有栽培。
【采集加工】果實將成熟時采收,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研末調敷或作栓劑。
【性能功用】本品有溫中散寒的功能,可用於治療心氣痛,胃寒嘔逆,小兒冷疳,風冷牙痛,口臭,婦人陰冷。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