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山茱萸的鑒別方法

山茱萸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山茱萸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茱萸有數種,此種生山林之中,故名山茱萸。因其以果肉入藥,故又名山茱萸肉,簡稱山萸肉、萸肉。

  【藥材歷史考證】山茱萸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漢中山谷及琅邪、冤句、東海承縣。九月、十月采實,陰干。”《本草經集注》雲:“出近道諸山中。大樹,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頹子,亦可啖;既干,皮甚薄,當以合核為用爾。”《本草圖經》曰:“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葉似榆。”《本草衍義》曰:“山茱萸色紅,大如枸杞子。”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山茱萸藥材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落葉喬木或灌木,高4~10m。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單葉對生;葉片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5~10cm,寬2.5~4. 5cm,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稀被白色貼生的短柔毛,脈腋密生淡褐色叢毛,側脈6~7對,弓形內彎;葉柄長6~12mm,稍被貼生的疏柔毛。傘形花序生於枝側,有總苞片4,卵形,厚紙質或近革質,長約8mm,帶紫色,開花後脫落;總花梗粗壯,長約2mm;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裂片4,闊三角形,與花盤等長或稍長,長約0.6mm,無毛;花瓣4,舌狀披針形,長3.3mm,黃色,向外反卷;雄蕊4,與花瓣互生,長1.8mm,花絲鑽形,花藥橢圓形,2室;花盤墊狀,無毛;子房下位,2室,花柱1,圓柱形;花梗纖細,長0.5~1cm,密被疏柔毛。核果長橢圓形,長1.2~1.7cm,直徑5~7mm,紅色或紫紅色;核骨質,狹橢圓形,長約12mm,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0~15 mm,寬5~10mm。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頂端有的有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質柔軟。氣微,味酸、澀、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紅褐色。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類長方形,直徑16~30μm,垂周壁連珠狀增厚,外平周壁顆粒狀角質增厚,胞腔含淡橙黃色物。中果皮細胞壁棕色,多皺縮。草酸鈣簇晶少數,直徑12~32μm。石細胞類方形、卵圓形或長方形,紋孔明顯,胞腔大。

  【商品規格

  統貨:干貨。果肉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表面鮮紅、紫紅至暗紅色,皺縮,有光澤。味酸澀。果核不超過3%。無雜質、蟲蛀、霉變。

  飲片炮制 1.山萸肉 除去雜質和殘留的果核。

  2.酒山萸肉 取淨山萸肉,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或蒸至酒吸盡。

  【生境分布】生於向陽山坡、溪邊的雜木林中或林緣。

  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等省。四川等地有引種栽培。

  【采集加工】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采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後,及時除去果核,干燥。

  【飲片炮制

  1.山萸肉:除去雜質和殘留的果核。

  2.酒山萸肉:取淨山萸肉,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或蒸至酒吸盡。

  【性能功用】酸、澀,微溫。歸肝經腎經。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內服:6~12g,水煎服。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防蛀。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