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天竺黃的鑒別方法

天竺黃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天竺黃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葫蘆科植物土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的干燥鱗莖。因其藥材外形與貝母相似,故名土貝母,又名假貝母。

  【藥材歷史考證】《蜀本草》在“竹葉”條下引《新修本草圖經》雲:“竹節間黃白者,味甘,名竹黃。”《日華子本草》雲:“此是南海邊竹內塵沙結成耳。”《開寶本草》曰:“按《臨海志》雲:生天竺國。今諸竹內往往得之。”《本草綱目》曰:“按吳僧贊寧雲:竹黃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極大,又名天竹。其內有黃,可以療疾。”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所用天竺黃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地下莖合軸型,植株叢生。稈直立,高6~10m,直徑5~6cm,先端弓形或稍下垂;節間圓柱形,長40~60cm,中央部分有粉質,幼時密生淡色小刺毛,以後無毛或漸無毛;節明顯,稈箨易脫落,堅硬,光亮,幼時被緊貼柔毛,通常很快脫落。箨耳狹小,不等大,大耳披針形,小耳長圓形,邊緣被短剛毛;箨舌高1~2mm,先端凸出,邊緣具鋸齒或稍成小裂片,具纖毛;箨片直立,脫落,窄三角形,外面基部被緊貼的刺毛,毛通常疏散,內面前部組織或中部近無毛。分枝常從稈的第七至第十一節開始分出,分枝簇生於節上。葉鞘常無毛;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9~17cm,寬10~17mm,背面密生短柔毛。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為不規則的片塊或顆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藍色、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的潔白色,半透明,略帶光澤。體輕,質硬而脆,易破碎,吸濕性強。氣微,味淡。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適量,熾灼灰化後,殘渣中加鹽酸1份與硝酸1份的混合液,濾過,濾液加钼酸铵試液,振搖,再加硫酸亞鐵試液,即顯藍色。

  2.取濾紙1片,加亞鐵氰化鉀試液1滴,待干後,再加本品鹽酸溶液1滴、水10滴與0.1%茜紅的乙醇溶液1滴,用氨氣熏後,濾紙上可見紫色斑中有紅色的環。

  【生境分布】生於土壤深厚而肥沃的丘陵地。分布於廣東、廣西等省區。

  【采集加工】秋、冬二季剖取有天竺黃的竹子,取出,晾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及灰屑

  【性能功用】甘,寒。歸心經肝經。清熱豁痰,涼心定驚。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迷,小兒痰熱驚痫、抽搐、夜啼。內服:3~9g。水煎服。

  【附注

  1.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2.據2005年版《中國藥典》記載,同科植物華思勞竹Schizostachyumchinense Rendle等桿內的分泌液干燥後的塊狀物,亦作為天竺黃藥用。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