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珠子參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五加科植物大葉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 japonicus(C.A. Mey.)Hooet Tseng或羽葉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 bipinnatifidus(Seem.)Li的干燥串珠狀根莖。因其形似一串珠子相連,氣味及功效均似人參,故名珠子參。
【藥材歷史考證】珠子參,原名珠兒參,又名珠參。其始載本草《本草從新》雲:“珠兒參,味厚體重,其性大約與西洋人參相同。……出閩中,須多去皮,再用滾水泡,以其苦劣之味在外皮,近中心則苦味減而稍甘。”《本草綱目拾遺>;雲:“珠參本非參類,前未聞有此,近年始行,然南中用之絕少,或雲來自粵西,是三七子,又雲草根。”據以上本草所述形態、產地考證,與現今藥用珠子參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
1.大葉三七:多年生草本,高60~80cm。根莖竹鞭狀或串珠狀,或兼有竹鞭狀和串珠狀,根通常不膨大,纖維狀,稀側根膨大成圓柱狀肉質根。莖直立,圓柱形,具縱條紋。掌狀復葉,3~5枚輪生於莖頂;葉柄長4~9cm;小葉3~7片,通常5片,小葉柄長5~15mm;中央小葉片闊橢圓形、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稀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最寬處常在中部,長為寬2~4倍,長5~15cm,寬2~7cm,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楔形、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細鋸齒、重鋸齒或缺刻狀鋸齒,上面無毛或疏生剛毛,下面無毛或脈上疏生剛毛或密生柔毛。傘形花序通常單一頂生,或有1個至少數分枝;花小,多數,有小花梗;花萼有5齒,先端尖;花瓣5,淡黃綠色,卵狀三角形,先端尖;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通常2,分離。漿果狀核果,圓球形,熟時鮮紅色。種子2~3。花期5~7月,果期7~8月。
2.羽葉三七與大葉三七主要區別特征:根莖多為串珠狀,稀為典型的竹鞭狀,也有竹鞭狀和串珠狀的混合型;葉偶有托葉殘存,小葉片長圓形,二回羽狀深裂,稀一回羽狀深裂,裂片又有不整齊的裂片和鋸齒。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略呈扁球形、圓錐形或不規則菱角形,偶呈連珠狀,直徑5~28mm。表面棕黃色或黃褐色,有明顯的疣狀突起及皺紋,偶有圓形凹陷的莖痕,有的一側或兩側殘存細的節間。質堅硬,斷面不平坦,淡黃白色,粉性。氣微,味苦、微甘,嚼之刺喉。蒸(煮)者斷面黃白色或黃棕色,略呈角質樣,味微苦、微甘,嚼之不刺喉。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稍窄,有分泌道,呈圓形或長圓形,直徑32~500μm,周圍分泌細胞5~18。韌皮部分泌道較小。形成層斷續可見。
木質部導管呈放射狀或呈“V”字形排列;導管類多角形,直徑約至76μm。射線寬廣。中央有髓。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浸泡過夜,熱浸10分鐘,立即濾過。取具塞試管兩支,各加入濾液1ml,分別加氫氧化鈉試液與鹽酸溶液(1一20)各2ml,用力振搖1分鐘,加酸管生成的泡沫比加鹼管高出約1倍。
2.取本品粉末約0.5g,加乙醇5ml,振搖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滴加三氯化銻飽和的氯仿溶液,再蒸干,即顯紫紅色。
【生境分布】大葉三七生於山地林下或灌叢草坡陰濕處;分布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湖南、廣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羽葉三七生於山地森林下;分布於陝西、甘肅、湖北、雲南、四川、西藏等省區。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除去粗皮及須根,干燥;或蒸(煮)透後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苦、甘,微寒。歸肝經、肺經、胃經。補肺,養陰,活絡,止血。用於氣陰雙虧,煩熱口渴,虛勞咳嗽,跌撲損傷,關節疼痛,咯血,吐血,外傷出血。內服:3~9g,水煎服。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附注】
1.置干燥處貯藏,防蛀。
2.據《中國植物志》第五十四卷記載:大葉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 japonicus(C. A. Mey.)Hoo et Tseng的根莖變異很大,早年,在標本較少的情況下,將竹鞭狀者定名為竹節參Panax japonicus C.A.Mey.,將串珠狀者定名為珠子參(或作為變種)。但根據近年采到的大量標本看,其根莖除竹鞭狀和串珠狀單生型,以及因串珠狀節間短縮而成類竹鞭狀根莖外,還有典型的竹鞭狀和串珠狀同生於一個植物體上的混合型。我們認為其根莖的變異,已經不能作為劃分不同變種的依據。《中國植物志》將竹節參和珠子參合並為一變種大葉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japonicus(C.A. Mey. )Hoo et Tseng,可以避免中藥鑒定中不必要的混亂。
3.竹節參為大葉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 japonicus(C.A.Mey.) Hoo et Tseng的干燥竹鞭狀根莖。其藥材性狀特征:根莖略呈圓柱形,稍彎曲,有的具肉質側根。長5~22cm,直徑8~25mm,表面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致密的縱皺紋及根痕。節明顯,節間長8~20mm,每節有1凹陷的莖痕。質硬,斷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苦,後微甜。其藥材顯微鑒別特征(橫切面):木栓層為2~10列細胞。皮層稍寬,有少數分泌道。維管束外韌型,環狀排列,形成層成環。韌皮部偶見分泌道。木質部束略作2~4放射狀排列,也有呈單行排列;木纖維常1~4柬,有的纖維束旁有較大的木化厚壁細胞。中央有髓。薄壁細胞中含眾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7~70μm;並含澱粉粒。本品有滋補強壯,散瘀止痛,止血,祛痰的功能。可用於治療病後虛弱,勞嗽咯血,咳嗽痰多,跌撲損傷。內服常用量為6~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