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紫蘇梗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干燥莖。
【藥材歷史考證】本品原名“蘇”,其始載本草為《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雲:“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其無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蘇,不堪用。”《本草圖經》載:“蘇,紫蘇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夏采莖、葉,秋采實。……若欲宣通風毒,則單用莖,去節大良。”《本草綱目》曰:“紫蘇、白蘇,皆以二三月下種,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莖方,其葉團而有尖,四圍有巨齒;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蘇,乃荏也。紫蘇嫩時采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殖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五六月連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陰干,則經久葉不落。八月開細紫花,成穗作房,如荊芥穗。九月半枯時收子,子細如芥子而色黃赤,亦可取油如荏油。”《植物名實圖考》謂:“今處處有之,有面背俱紫、面紫背青二種,湖南以為常茹,謂之紫菜,以烹魚尤美。”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紫蘇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一年生直立草本,具特異香氣。莖直立,高30~100cm,鈍四稜形,綠色或紫色,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5cm;葉片闊卵形或圓形,長7~13cm,寬4.5~10cm,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在基部以上有粗鋸齒,兩面綠色或紫色,或僅背面紫色,兩面均疏生柔毛,下面有腺點。輪傘花序組成偏向一側的頂生及腋生總狀花序;苞片寬卵形或近圓形,長寬約4mm,具緣毛;花萼鐘形,10脈,下部被長柔毛,內面喉部有疏柔毛環,上唇寬大,3齒,中齒較小,下唇稍長,2齒;花冠白色或紫紅色,冠筒長2~2.5mm,冠檐近二唇形,上唇頂部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雄蕊4,2強;子房4裂,柱頭2淺裂。小堅果近球形,灰褐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方柱形,四稜鈍圓,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面有縱溝及細縱紋,節部稍膨大,有對生的枝痕和葉痕。體輕,質硬,斷面裂片狀。切片厚2~5mm,常呈斜長方形,木部黃白色,射線細密,呈放射狀,髓部白色,疏松或脫落。氣微香,味淡。
【藥材顯微鑒定】紫蘇莖橫切面:莖呈圓角狀四方形。表皮細胞切向延長,外壁被角質層,幼莖有較多的非腺毛、腺毛和腺鱗。非腺毛4~8細胞;腺毛頭部1~2細胞;腺鱗直徑約56μm。皮層較薄,外側有厚角細胞,角隅處較多。中柱鞘纖維束斷續排列成環。韌皮部窄。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導管徑向排列。髓部較大。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有廣泛栽培。主產於江蘇、浙江、河北等省。
【采集加工】秋季果實成熟後采割,除去雜質,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稍浸,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辛,溫。歸肺經、脾經。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用於胸膈痞悶,胃脘疼痛,暖氣嘔吐,胎動不安。內服:5~9g。水煎服。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