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知母的鑒別方法

知母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知母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莖。

  【藥材歷史考證】知母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河內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本草經集注》雲:“今出彭城(今江蘇銅山),形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枯燥乃止。”《本草圖經》曰:“知母,生河內川谷,今瀕河(今甘肅蘭州市)諸郡及解州(今山西解縣)、滁州(今安徽滁州市)亦有之。根黃色,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燥乃止。四月開青花如韭花,八月結實。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並附有隰州(今山西隰縣)、衛州(今河南汲縣)、威勝軍(今陝西乾縣)、解州和滁州知母圖,其中隰州和衛州知母圖與本品原植物相符。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古代藥用知母來源存在異物同名,但百合科知母為歷代本草所載的正品知母。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根莖粗8~15mm,為殘存的葉鞘所覆蓋,下部生有多數肉質須根。葉基生,長15~60cm,寬2~11mm,向先端漸尖而成近絲狀,基部漸寬而成鞘狀,具多條平行脈,無明顯的中脈。花葶長50~100cm或更長;總狀花序長可達20~50cm;苞片小,卵形或卵圓形,先端長漸尖;花粉紅色、淡紫色至白色;花被片6枚,線形,長5~10mm,寬1~1.5mm,2輪;雄蕊3,著生於內輪花被片中央,花藥黃色;子房長卵形,3室。蒴果長圓形,長8~13mm,寬5~6mm,頂端有短喙,3室,每室含種子1~2。種子黑色,長三稜形,長7~10mm。花期5~8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鑒定】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cm,直徑0.8~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並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特征:米黃色。①黏液細胞較多,含草酸鈣針晶束。完整的黏液細胞呈類圓形、橢圓形、長圓形或梭形,直徑56~160μm,長約至340μm。②草酸鈣針晶成束散在,針晶長36~11Oμm,有的直徑約至7μm,碎斷後狀如小方晶。③纖維(葉基)直徑8~14μm,壁稍厚,木化,紋孔稀疏,有的成人字形,胞腔寬大。④具緣紋孔、網紋及螺紋導管,直徑14~24μm。⑤木栓細胞表面觀形狀不一,壁薄,常多層上下重疊。⑥木化厚壁細胞(鱗葉)類長方形、長多角形或延長作短纖維狀,直徑16~48μm,長約至112μm,壁厚5~8μm,孔溝較密,胞腔內含棕黃色物。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振搖後放置20分鐘,吸取上清液1ml,蒸干,殘渣加硫酸1滴,初顯黃色,繼變紅色、紫堇色,最後顯棕色。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草地及路旁向陽處或干燥處。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山東等省區。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習稱“毛知母”;除去外皮,曬干。

  【飲片炮制

  1.知母: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干燥,去毛屑。

  2.鹽知母:取知母片,照鹽水炙法(附錄)炒干。

  【性能功用】苦、甘,寒。歸肺經胃經腎經。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內服:6~12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防潮。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