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鹿角霜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鹿角去膠質的角塊。
【藥材歷史考證】鹿角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錄於鹿茸條下。《本草圖經》曰:“鹿茸並角,《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有山林處皆有之,……七月采角。”並附郢州鹿圖。郢州即今之河南信陽市,其圖示鹿之背部有斑點,即為今之梅花鹿。
鹿角霜的始載本草《寶慶本草折衷》曰:“此是鹿麋老角,煎煮取脂液為膠。今其本質之白者,為霜也。亦有用鹿麋老角火煅成霜。今處處皆能煮煅。”《本草蒙荃》曰:“熬過角曬復研,又名鹿角霜。”《本草綱目》曰:“鹿,處處山林中有之。馬身羊尾,頭側而長,高腳而行速。牡者有角,夏至則解。大如小馬,黃質白斑。……今人呼煮爛成粉者,為鹿角霜。”以上所述,其主流品種即為本品。
【動物形態鑒定】
1.梅花鹿:體長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顯,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後肢外側踝關節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冬毛栗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外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200kg以上。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苌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干成直角,主干稍向後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藥材性狀鑒定】呈長圓柱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顯粉性,常具縱稜,偶見灰色或灰棕色斑點。體輕,質酥,斷面外層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內層有蜂窩狀小孔,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吸濕性。氣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
【生境分布】梅花鹿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目前野生較少。馬鹿棲於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分布於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生產,將骨化角熬去膠質,取出角塊,干燥。
【飲片炮制】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鹹,溫。歸肝經、腎經。溫腎助陽,收斂止血。用於脾腎陽痿,食少吐瀉,白帶,遺尿尿頻,崩漏下血,癰疽痰核。內服:9~15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