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藥材名】茯苓
【藥材來源】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又名伏靈。李時珍釋其名曰:“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伏靈、伏神也。”
【本草品種考證】茯苓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干。”《新修本草》雲:“今太山亦有茯苓,白實而塊小,而不復采用。第一出華山,形極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華山者。”《新修本草圖經》日:“生枯松樹下,形塊無定。”《本草圖經》曰:“今泰、華、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數斤……皮黑,肉有赤、白二種。”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本品即今之茯苓。
【植物形態鑒定】寄生或腐寄生真菌。菌核埋在土中,有特異臭氣,鮮時質軟,干後變硬。菌核球形、長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大者直徑20~30厘米或更大。表面灰棕色或黑褐色,斷面近外皮處帶粉紅色。內部白色。子實體傘形,直徑0.5~2mm,附生於菌核表面。
【藥材性狀鑒定】1.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狀,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茯神)。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皮: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狀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內面白色或淡棕色。質較松軟,略具彈性。
3.茯苓塊: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塊片狀,大小不一。白色(白茯苓)、淡紅色(赤茯苓),或淡棕色(赤茯苓)。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規則顆粒狀團塊及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漸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細長,稍彎曲,有分枝,直徑3~8微米,少數至16微米。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粉末1克,加丙酮10毫升,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冰醋酸1毫升使溶解,再加硫酸1滴,顯淡紅色,後變為淡褐色。
2.取茯苓片或粉末少量,加碘化鉀碘試液1滴,顯深紅色。
【商品規格】
1.個苓一等:干貨。呈不規則圓形或塊狀。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體堅實,皮細。斷面白色。味淡。大小圓扁不分。無雜質、霉變。二等:與一等區別特征為體輕泡,皮粗,質松。斷面白色至赤色。間有皮沙、水銹、破塊、破傷。
2.白苓片一等:干貨。為茯苓去淨外皮,切成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質細,毛邊(不修邊)。厚度每厘米7片,片面長寬不得小於3厘米。二等:與一等區別特征為厚度每厘米5片。
3.白苓塊統貨:干貨。為茯苓去淨外皮,切成扁平方塊。白色或灰白色。厚度0.4~0.6厘米,長寬均為4~5厘米。邊緣苓塊可不成方形,間有長寬在1.5厘米以上的碎塊。無雜質、霉變。
4.赤苓塊統貨:與白苓塊區別為赤黃色。
5.茯神塊統貨:與白苓塊區別為色澤不勻,每塊含有松木心。木心直徑不超過1. 5厘米。
6.骰方統貨:干貨。為茯苓去淨外皮,切成立方形的塊。白色。質堅實。長、寬、厚在1厘米以內,均勻整齊。間有不規則碎塊,但不超過10%。無粉末、雜質、霉變。
7.白碎苓統貨:干貨。為加工茯苓時的白色或灰白色的大小碎塊或碎屑。無粉末、雜質、蟲蛀、霉變。
8.赤碎苓統貨:干貨。為加工茯苓時的赤黃色大小碎塊或碎屑。無粉末、雜質、蟲蛀、霉變。
9.茯神木統貨:干貨。為茯苓中間生長的松木,多為彎曲不直的松根,似朽木狀。色澤不勻,質松體輕,每根周圍必須帶有2/3茯苓肉。木桿直徑最大不超過2.5厘米。無雜質、霉變。
【生境分布】生於向陽、溫暖的山坡和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多寄生於松屬植物的根際。主產於安徽、湖北、河南、雲南、貴州、四川;山西、浙江、福建等地亦產。栽培茯苓以安徽大別山區產者最佳,習稱“安茯苓”;野生茯苓以雲南產者最優,習稱“雲茯苓”。
【采集加工】多於7~9月采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反復數次至現皺紋、水分大部散失後,陰干,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去皮後切片,稱為“茯苓片”;切成方形或長方形塊,稱為“茯苓塊”;切片中間抱有松根者,稱為“茯神”;皮為“茯苓皮”;去皮後,靠近外皮顯淡紅色部分為“赤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為“白茯苓”。陰干備用。
【飲片炮制】取茯苓個,浸泡,洗淨,潤透後稍蒸,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曬干。
【性能功用】甘、淡,平。歸心經、肺經、脾經、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內服:9~15克,水煎服。
【附注】1.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2.傳統認為,赤茯苓偏於清熱利濕;茯苓皮偏於利水消腫;茯神偏於寧心安神;茯神木則有平肝熄風、安神之功。
3.關於茯苓的商品規格:①為適應機器配方的需要,增加了“骰方”規格,希產地試行加工。②赤苓產銷量均小,只加工一種赤苓塊。在加工白茯苓片(塊)時有赤色或黃色的,可改切成為赤苓塊,不必再加工赤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