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檀香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Jum album L.樹干的干燥心材。此樹如檀而有香氣,故名檀香。
【藥材歷史考證】檀香原名白檀。《本草經集注》雲:“白檀消熱腫。”《本草拾遺》雲:“白檀,樹如檀,出海南。”《本草圖經》曰:“又有檀香,木如檀,生南海,……有數種,黃白紫之異,今人盛用之。”李時珍曰:“按《大明統一志》雲,檀香出廣東、雲南,及占城、真臘、爪哇、渤泥、暹羅、三佛齊、回回等國,今嶺南諸地亦皆有之。”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檀香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常綠小喬木,高約10米。枝圓柱形,帶灰褐色,具條紋,有多數皮孔和半圓形的葉痕;小枝細長,淡綠色,節間稍腫大。葉對生,葉柄長1~1.5厘米;葉片膜質,橢圓狀卵形,長4~8厘米,寬2~4厘米,頂端銳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多少下延,邊緣波狀,稍外折,背面有白粉,側脈約10對,網脈不明顯。三歧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2.5~4厘米;苞片2枚,微小,位於花序基部,鑽狀披針形,長2.5~3毫米,早落;總花梗長2~5厘米,花梗長2~4毫米,有細條紋;花長4~4.5毫米,直徑5~6毫米;花被管鐘狀,長約2毫米,淡綠色;花被4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2~2.5毫米,內部初時綠黃色,後呈深棕紅色;雄蕊4,長約2.5毫米,外伸;花盤裂片卵圓形,長約1毫米;花柱長3毫米,深紅色,柱頭3~4淺裂。核果長1~2厘米,直徑約1厘米,外果皮肉質多汁,成熟時深紫紅色至紫黑色,花被殘痕直徑5~6毫米,宿存花柱基多少隆起,內果皮具縱稜3~4條。花期5~6月,果期7~9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為長短不一的圓柱形木段,有的略彎曲,一般長約1米,直徑10~30厘米。外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光滑細膩,有的具疤節或縱裂,橫截面呈棕黃色,顯油跡;棕色年輪明顯或不明顯,縱向劈開紋理順直。質堅實,不易折斷。氣清香,燃燒時香氣更濃;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橫切面:導管單個散在,偶有2~3個聯合,木射線由1~2列徑向延長的細胞組成。木纖維與纖維管胞無明顯區別,木薄壁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聯結,有的含草酸鈣方晶,導管、射線細胞、木薄壁細胞內均可見油滴。
【生境分布】我國廣東、台灣有栽培。原產太平洋島嶼,現以印度栽培最多。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以夏季采者為佳。將種植多年已成材的樹干砍下,除去樹皮及邊材,選取心材,截成長段,陰干或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鎊片;或鋸成小段,劈成小碎塊。
【性能功用】味辛,性溫。歸脾經、胃經、心經、肺經。行氣溫中,開胃止痛。用於寒凝氣滯,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絞痛。內服:2~5克,水煎服。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