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桂枝湯,出自《傷寒論》
【組成】桂枝三兩去皮(9g),芍藥三兩(9g),甘草二兩炙(6g),生姜三兩切(9g),大棗十二枚擘(3g)。
【用法】上五味,畋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或浮弱。
【方解】本方證為風寒客表,營衛不和所致。風寒束表,衛氣與邪抗爭而浮盛於外“衛強”,致營陰不能內守而外洩“營弱”,故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舌苔薄白,脈浮緩,即所謂“營衛不和”,又稱表虛證;邪氣郁滯,肺氣不利,胃失和降,則鼻鳴干嘔。治宜發汗解肌,調和營衛,祛邪與扶正兼顧。方中桂枝為君,辛甘散寒以調衛,用治“衛強”。白芍為臣,酸寒斂陰以和營,用治“營弱”。君臣相配,一則邪正兼顧,調和營衛;二則散中有收,汗中寓補,相制相成。生姜辛溫,既助桂枝發汗解表,又溫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助白芍益陰和營以助汗源。姜棗相配,為補脾和胃,調和營衛的常用藥對,共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且甘草與桂枝相合能辛甘化陽以實衛,與白芍相合能酸甘化陰以和營,功兼佐使之用。柯琴稱本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以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
2.現代應用:本方常用於治療感冒、流感、原因不明的低熱、荨麻疹、皮膚瘙癢症、凍瘡、妊娠嘔吐、產後及病後低熱等屬營衛不和者。
【使用注意】外感風寒表實證及溫病初起.風熱表證,均不宜用。
【功用鑒別】麻黃湯與桂枝湯同屬辛溫解表劑,均可用治風寒表證。但麻黃湯中麻、桂並用,佐以杏仁,發汗散寒力強,又能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症見無汗而喘,脈浮緊;而桂枝湯中桂、芍同用,佐以姜、棗,發汗解表力弱,但能調和營衛,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症見汗出惡風,脈浮緩。
【方歌】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解肌發表調營衛,表虛有汗此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