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葛根湯,出自漢·《傷寒論》。
【組成】葛根四兩(12克)、麻黃三兩(9克)、桂枝二兩(6克)、生姜三兩(9克)、甘草二兩(6克)、芍藥二兩(6克)、大棗十二枚(3枚)。
【用法】水煎溫服,覆取微似汗。
【功效】疏散風寒,解肌發汗。
【主治】傷寒表買證。症見發熱,惡寒,無汗,身痛,項背牽強,或下利,或嘔吐,舌苔薄白,脈浮緊。
【臨床運用】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瀉、頸椎病、項背筋膜炎、周圍性面癱等病症。
1·感冒:以葛根湯合劑治療外感風寒型感冒115例,與荊防合劑治療115例對照。療程為3日。根據臨床症狀及體征,不良反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判定療效.結果:總有效率95.7%。(《臨床荟萃》2005年第6期)
2.腹瀉:以“復方葛根湯”治療嬰幼兒腹瀉307例,脫水者可按脫水程度、性質予以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不另用其他抗生素等藥物。與慶大霉素或復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治療77例對照。如需補液,同治療組。結果:72小時內止瀉者,255例;48小時內止瀉者,161例:24小時內止瀉者,68例。228例發熱患者中,72小時內退熱者,226例。(《上海中醫藥雜志》1996年第12期)
3_頸椎病:以本方隨症加減治療102例,療程為30日。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內服及針灸理療等外用療法。原有各型症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勞動為治愈。結果:總有效率93.2%。(《遼寧中醫雜志》2008年第1期)
4.項背筋膜炎:以本方加味治療142例;服藥後,藥渣用紗布包裹敷患處30分鐘,1個療程為1周。療效評定以疼痛消失、功能恢復,休息1個月無復發者為痊愈。結果:總有效率95.07%。其中,1個療程治愈36例;2個療程治愈68例;3個療程治愈41例。(《陝西中醫》2006年第11期)
5.周圍性面癱:以本方治療143例,與西藥(口服潑尼松、阿司匹林、新斯的明,維生素B12肌注)治療72例對照。兩組均每6日復診1次。療效評定以口輪匝肌功能正常,“貝爾症”消失,乳突區無壓痛,吸出量達400毫升/分(女)或500ml/分(男)以上為治愈。結果:有效以上88.8%,顯效以上73.42%。1個月內恢復占76.92%。(《陝西中醫》2002年第2期)
【方解】本方為桂枝湯減輕桂、芍用量,加麻黃、葛根組成。其方以葛根為主藥,有解肌退熱之功。此外,又能升津液,舒經脈,以療項背拘急;能入脾胃,升發清陽而止瀉利。桂枝湯中減少桂枝、芍藥而加麻黃者,一則調和營衛,以利太陽經氣運行,再則欲其發汗解表,以治惡風無汗之表實。又因經脈受阻,津液難以升達,故不能峻汗。此即以桂枝湯為基礎加葛根、麻黃,而非麻黃湯加葛根之由來。
臨床應用以發熱畏寒、項背強幾幾為辨證要點。若有汗者,可去麻黃;表邪犯胃作嘔者,加半夏;感寒夾滯,加大黃、黃芩、黃連;頭痛劇烈,加蔓荊子、藁本;伴風疹,加川芎、防風、蟬蛻。
【現代研究】對於本方的應用涉及多個系統、多個病種,包括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運動系統、軟組織損傷等。臨床報道尚見於治療流感、肩周炎、落枕、面神經麻痺、蛛網膜下腔出血、眩暈、荨麻疹、硬皮病、枕神經痛、慢性膽囊炎、腦卒中後抑郁症、緊張性頭痛、藥物反應、冠心病、高脂血症、颞颌關節炎等病症。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具有抗炎、鎮痛、抗流感、抗血栓、抗過敏、抗病原微生物、抗變態反應、免疫調節及解熱等作用。
【方歌】葛根桂枝加葛黃,無汗項背幾幾強。二陽合病下利治,剛痙無汗角弓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