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藥器具選擇
容器對藥液的質量有很大影響,理想的煎藥器應傳熱速度適中且不易與藥材發生反應。李時珍謂,“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
銅、鐵、鋁、錫制成的容器化學性質不穩定,藥物所含的鞣質、黃酮、香豆精、蒽醌等多酚類物質(常為藥物的有效成分)極易與其釋放的金屬離子結合或受其催化發生氧化,使藥液顏色加深,或產生異味。
朱砂等則可與銅、鐵、鋁等反應,生成有毒的游離汞。
鋁與有機酸反應,產生的有機鋁隨藥液進入*,在肝、腎、腦組織中蓄積後危害健康,能誘發或加重老年癡呆。
故煎藥多選用陶制品(如砂鍋)作煎藥器具,也可用不銹鋼鍋,但其傳熱速度太快,有些飲片易粘鍋,煎藥時要勤攪動。
煎藥用水量
煎藥時可選用自來水、井水或干淨的溪水煎煮中藥,也有以酒浸漬藥材者。李時珍曰,“……如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就濃度差而言,液體量越大越有利於藥效成分的煎出,但液體量多,所得藥液量就大,既浪費人力、物力,又增加患者服用量。據傳統經驗,加水浸泡、煎藥時以水沒過藥面3~5厘米為度。
煎藥時間
根據待煎藥材的氣味和質地而定,通常以武火(大火)煮沸始計時,再以文火煎20~30分鐘,用紗布濾出頭煎藥液,藥渣另加水煎1次(二煎時間可略短些),過濾。
分類煎煮
先煎 一些質地堅硬的貝殼、礦石類藥材,如石膏、牡蛎、龍骨、玳瑁、生鱉甲、寒水石等,較其他藥先煎15~30分鐘,水牛角則要先煎3小時。劇毒藥如生南星、生半夏及生川、草烏等,提倡先煎2小時以上,至去白芯,且口嘗無麻舌感為度。
後下 煎藥完成前3~5分鐘將規定的藥味放入,一般針對含揮發性或熱穩定性差的成分的中藥,如薄荷、砂仁、降香、白豆蔻、陽春砂、魚腥草、肉桂、沉香等。
包煎 煎藥時使用紗布寬包,常針對一些細小、有絨毛的飲片,如車前子、葶苈子、海金沙、蒲黃、巴豆霜、苦杏仁霜、百草霜、旋覆花、枇杷葉等。
凡有效成分不耐熱者,應盡量縮短煎煮時間,如大黃、番瀉葉、黑白丑的瀉下成分,鉤籐的降壓成分,鹧鸪菜的驅蛔蟲成分,苦杏仁的止咳平喘成分等,久煎會被破壞。
藥液煎出量
成人每帖中藥煎出藥液量一般以200毫升為度,具體方劑遵醫囑。為嬰幼兒煎藥,最宜少而精,一般3歲以下患兒藥須煎至40毫升,分4次服;3~7歲可煎至50毫升,分3次服下;7~12歲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下;12歲以上可煎至90毫升,分3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