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一種現象,家裡人不論大病小病都想著輸液,覺得輸液效果好,治愈的快,其實輸液給*帶來的副作用更大。在西方國家,輸液是僅對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進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後給藥方式;而在中國,輸液簡直成為一種就醫文化,好像不輸液就治不了病。比如輸液致病人的不良反應比服用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更大,有時甚至會導致死亡。
固然,靜脈輸液的確有其優勢。首先,滿足了急救的需要,是迅速達到治療效果的途徑。
其次,解決了某些病人不能通過胃腸道或其他途徑用藥的問題。最後,克服了某些藥品不能口服的缺陷。
然而,靜脈輸液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在所有藥物劑型中一直“高居榜首”,可以說是最不安全的給藥方式。比如,藥物在生產、消毒過程中,沒有除盡污染物而引起品質惡化,就是靜脈輸液非常常見的問題。此外,很多藥物也不適合做成注射劑型。如葛根注射液,其口服劑型安全有效,但做成輸液劑型後,就出現了溶血反應,而被國家禁止。再從經濟的角度來看,許多靜脈注射液價格昂貴,盲目使用是不必要的浪費。
當然,對輸液情有獨鐘並不都是老百姓的“錯”,這和我國醫療大環境頗有關聯。“以藥養醫”讓某些醫生養成了愛開大處方、動不動就輸液的習慣,天長日久,老百姓就會誤以為輸液治病“天經地義”,是最好的治療方法。此外,藥企的責任也不可推卸。由於新藥研發難度大,企業為求發展,轉而在改劑型上“下工夫”,這是為改變而改變,卻在無意間釀成禍端。
需要謹記的是,用藥方式分輕重緩急,能口服就口服,能皮下注射的就別靜脈注射。醫院嚴格控制,老百姓不要片面追求,這才是萬全之策。
總之,生活中如果我們患病了,能用藥治好的就最好堅持用藥治療,輸液即使好的快一些,但是時間長了*會對輸液起抗藥性,反而好的也會慢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