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藥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在煎藥前我們都會將藥物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這樣做有利於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也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藥物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那麼浸泡藥材是用冷水好還是熱水好呢?新浪中醫提醒,浸泡藥材最好用冷水。
煎藥時的用水量一般需要高出藥面3~5厘米。在煎煮過程中不要隨意加水或拋棄藥液。在煎藥過程中要經常攪動,並隨時觀察煎液量,使飲片充分煎煮,避免出現煎干或煎煳現象。中藥煎煮一般分為一煎、二煎,有些滋補藥也可煎三次,一煎藥沸後煎15~20分鐘為宜,二煎藥沸後煎10~15分鐘為宜,滋補藥可適當時間長些。
煎煮用火應遵循“先武後文”的原則。即沸前宜用武火(大火),使水很快沸騰,沸後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減少水分蒸發,以利於藥物成分的煎出。
每劑藥煎好後,應趁熱及時濾出煎液,以免因溫度降低而影響濾出及有效成分的再吸附。濾藥時應盡量“壓干”濾淨。每劑藥的總煎出量在500~600毫升左右,可分兩三次服用。
湯藥煎煮完畢,一般應在溫而不冷時服用。但熱性病者應冷服,而寒性病者應熱服,如冬天受寒引起的感冒服用的發散風寒藥最好熱服,服後避風寒,遍身微微出汗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