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應用。但是中藥也並非就是完全無毒的,同時服用過程也是很有講究的,有很多注意事項。
一:如何避免中成藥的毒副作用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古代人們在尋找和識別食物的過程中,誤食了一些有毒的草藥,在毒性反應後,卻治好了某些病痛,這樣就發現了中藥。毒性是中藥的一種基本屬性,但毒性不等於毒藥,關鍵在於如何正確應用。
為了避免毒副作用的發生,首先要做到藥證相符。古書《醫述》中講:“凡醫人用藥,須先認證,認證須先審脈。審脈明,斯認證真;認證真,斯用藥當。”診斷不明,藥證不符,“熱證”用“熱藥”,“寒證”用“寒藥”,無異於火上加油,加重病情。
其次要了解中成藥的主要藥材成分、用法、用量、配伍宜忌等。《有毒中草藥大辭典》一書記載有毒性的中草藥487種,其中致死量在1克以下的極毒藥 22種,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超量使用可致嚴重後果的大毒藥50種。國務院發布的《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確定的管制使用的中藥有28種。例如,含有中藥材黃藥子的中成藥,有明顯的肝毒性,過量或長期應用,可導致肝髒損害;含有關木通、廣防己、馬兜鈴的中成藥因含馬兜鈴酸,具有明顯的腎毒性,使用不當會導致腎損害;含蟾酥的中成藥,使用不當會導致心髒損害和心律失常;含馬錢子的中成藥,使用過量會引起神經系統損害。外用的中成藥一般避免內服。
有時為了提高療效,多種中成藥配合使用,有可能使其中的某項成分重復使用,使其劑量增大,如果是毒性藥材或者藥性峻烈的藥味,很容易發生毒副作用。還有可能在不同中成藥之間出現配伍禁忌,如附子理中丸與金匮腎氣丸配合應用,因兩種中成藥均含有附子(主要成分為烏頭鹼)這味中藥,有可能引起毒副作用。如含有烏頭的中成藥與含有貝母、半夏等治療咳嗽的中成藥配合應用,就會出現配伍禁忌(“十八反”中烏頭反半夏、貝母)。
最後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長期服用。有些中藥毒性小,但長期服用,可蓄積中毒。
為了避免中成藥毒副作用的發生,醫生不但要全面掌握中藥的性味、功能、用法用量、毒性、配伍宜忌等方面的基本知識,還要熟悉中藥現代藥理知識,了解每味中藥的主要成分、體內代謝、毒副作用等。作為患者,一般不要擅自購藥,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購藥。
切記服用禁忌飲食禁忌即通常所說的忌口。古代文獻上有常山忌蔥,何首烏、地黃忌蔥、蒜、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以及蜜反生蔥等記載。這說明服用含上述中藥材的中成藥時,不可同食某些食物。另外,在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妊娠禁忌某些中藥對胎兒有損害作用,根據藥物對胎兒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和慎用兩類。禁用的大多含有毒性較強或藥性峻烈的中藥,如麝香、三稜、莪術、巴豆等;慎用的大多是含有一些活血行氣、瀉下導滯及大辛大熱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等。禁用的絕對不能用,慎用的可酌情使用,但應盡量避免,以防發生事故。
二 不可不知道的五大注意事項
1、服用中藥的時間:補養藥與健胃藥應飯前服用,增加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率。辛辣而有刺激性的藥物應在飯後服用,以減少對胃的刺激。驅蟲或攻下藥適宜在空腹時服用,以增強藥效。治瘧疾時宜在發作之前服藥,用安神藥時應在臨睡前服藥,急性病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藥。
2、服藥的次數:一般每日服藥2~3次,維持療效者改為每日一次,有的一日多次或煎湯代茶,不拘次數。
3、一般中藥煎劑以溫服者多。根據病情及治療的需要也有采用冷服用於熱症者,采用熱服用於寒症者。
4、藥飲選擇:一般用白開水送下,因嘔吐而服藥困難者,可飲姜汁,藥液中加白糖或矯味劑。送服消淤活血劑,增強藥效以黃酒為飲。
5、忌口:一般在服藥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皮膚病及瘡傷應忌食魚蝦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等。
三 中藥最佳服用溫度
喝湯藥什麼溫度下服用,效果最佳呢?不少人這樣說:湯藥剛煮好稍稍放涼後喝下是最好的,太燙了難以咽下,太涼了想必藥性又跑了。那麼放多久喝效果才是最好的呢?
如果問服藥時的藥液溫度多少為好,恐怕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當藥剛煮好稍稍放涼後喝下是最好的,太燙了難以咽下,太涼了想必藥性又跑了。這種觀點其實也不算錯,大部分的湯藥,一般都是在不冷不熱的時候服用是最好的。其實,當藥液的溫度在38℃以上,或35℃以下的時候,人對苦味的味覺是最不敏感的,因此大部分的藥液,都是在溫熱的時候服用最好。不過38℃以上的溫度可能過高,對口腔和喉管不好,因此最好是將藥液的溫度控制在20℃—35℃。這樣,溫度適宜,既保證了藥效,又不會影響服用。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中藥在服用時,對於溫度還有特殊的要求,有的需要趁熱服下,而有的卻要完全冷卻後服用,這些都需要區別對待。
●需要熱服的有:屬於溫中散寒、補益虛弱的藥劑。因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燒怕冷、頭痛、怕風、全身關節酸痛、不出汗等傷風感冒症狀,需要趁熱服用藥物,以幫助患者排汗,解除惡寒發燒、鼻塞流涕、肢體酸痛等症狀。還有用於治療髒腑虛寒、體質虛弱的溫熱藥及補藥也需熱服。此類藥物有艾附暖宮湯、理中湯、四逆湯、小建中湯等。麻疹剛發的患者也需熱服藥物,這樣可使疹毒發透,隨汗液排出體外,緩解病情。身體浮腫的患者也可熱服藥物,有助於消腫。
●需要冷服的有:清熱、解毒、降火、瀉下通便的藥劑。如因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膽囊炎、尿路感染而發燒的病人,髒腑實熱、熱人營血、高熱驚厥,或經常出現口干唇裂、大便秘結、小便赤黃等熱性症狀者,冷服中藥可通過寒涼洩熱,使邪熱外洩,緩解病痛。此類藥物有清營湯、白虎湯、清胃散、導赤散、化斑湯、六一散、生石膏、知母、龍膽草、大黃、芒硝、寒水石、冰片、牡丹皮、黃柏等。
但是,如果病人因高燒而導致津液耗損、極度虛弱乃至休克,則需要溫服中藥藥液。
此外,不同的季節和患者體質的不同,也決定了適宜服用的藥物溫度的變化。比如寒冷季節最好是溫服藥物,而老人、兒童、孕婦及久病體衰的患者,最好也都溫服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