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疾病的效果很好,但是影響中藥藥效的因素有很多的,中藥中有很多的配藥,不同的配藥的數量大小對於疾病的治療有很大的作用,那麼中藥配伍和用量大小有什麼關系呢?
中藥配伍變化及用量大小在中醫治病中起到關鍵的作用。藥的配伍變化很多,藥方中藥物配伍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藥物的用量對療效也有很大關系,下面就中藥配伍變化和用量大小關系做詳細介紹。
1、中藥配伍變化
例如麻黃本為發汗藥,但如配用適當量的生石膏,則可減少它的發汗作用而發揮其宣肺平喘、開肺利水等作用;荊芥為解表藥,如配防風、蘇葉則為辛溫解表藥,如配薄荷、菊花則為辛涼解表藥,防風可以治頭痛,如配白芷則偏於冶前頭痛,配羌活則偏於治後頭痛,配川芎、蔓荊子則偏於治兩側頭痛。再如黃連配肉桂可治心腎不交的失眠,半夏配秫米可治胃中不和的失眠。藥方的組織,也常因一、二味藥的加減而增強治療作用。例如四味補氣湯(舊名四君子湯:參、術,苓、草)為健脾補氣的方劑,但脾的運化功能差者容易產生胸悶胃滿的副作用,末代名醫錢乙,在這個藥方中,加入了一味陳皮,以理氣和中,糾正了它的副作用,名“五味異功散”,而成為臨床上常用的著名方劑。再如用補中益氣湯做動物實驗證明,其中升麻和柴胡在藥方中對其他藥有明顯的協同作用,並能增強這些藥物的作用強度,尤其在腸蠕動方面。如去掉這兩藥,該方對腸蠕動的作用即現減弱。若單用這兩藥,則無以上各作用。也有人對茵陳蒿湯做了動物實驗,發現把茵陳、栀子、大黃三藥分開,單味投藥時沒有明顯利膽作用。只有把茵陳、栀子,大黃(即茵陳蒿湯)三藥合起來使用時,才見到膽汁排洩大量增加,並且是量與質的排洩同時增多,可見藥物的配伍變化非常重要。
2、藥物的用量對療效也有很大關系
例如桂枝湯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營衛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藥湯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一倍,就成為治太陽病誤下,轉屬太陰,因而腹滿時痛的方於,小建中湯中,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又配用饴糖,就為溫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方劑了,厚樸三物湯,小承氣湯,厚樸大黃湯,三個藥方都是厚樸,楓實,大黃三味藥組成,因三藥的用量,各方不同,就方名不同,治證不同。再如清瘟敗毒飲原方中指出:“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川黃連大劑四鏡至六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並指出:“六脈沉細而數者即用大劑,沉而數者,即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可見用量的變化,在處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藥物的用量也與年齡的大小,體重的輕重,病邪的猖衰,身體的強弱,氣候的冷暖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臨床用藥如果不注意配伍變化和藥重大小的變化,即使是立法和處方的大原則基本上是對的,也往往效果不理想,甚成無效。
中藥配伍和用量大小有什麼關系?通過尋醫問藥網的介紹,大家知道了中藥配藥的精髓,其實很多的人現在都是需要醫生給配好的,這樣治療疾病的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