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一般分為生麻黃和炙麻黃,不同的炮制方法是麻黃產生了不同的作用,生麻黃的發散風寒作用強一些,而炙麻黃的平喘止咳作用強一些,在臨床上應該區分使用。
一般麻黃生用,我們見到的一般都是麻黃的草質莖,下面有比較粗的木質莖,很粗,面上有那種棕褐色的,或者棕色的那種比較粗的木質莖,這個長的木質莖,因為麻黃長在一些沙質地裡面,它的葉片已經退化了。其實它的葉片就包裹在它的結,麻黃的結上,已經退化成一個薄膜狀了。這個在植物學裡面把它叫做鱗葉,就是魚的鱗甲,鱗片那個鱗,鱗葉,只有兩三毫米包在莖上,成了一個薄膜狀,因為它減少水分的蒸發,所以實際上用的是草質莖。直接把它采了,陰干,保證它的質量,把它切斷了,一段一段的,這樣子用它的發汗作用比較強。現在研究它的發汗與它含的揮發油關系最為密切,生用揮發油沒有受到破壞,沒有減少。
另外呢,麻黃如果用蜂蜜來炒,就叫炙麻黃或者叫蜜炙麻黃。這樣在炒的時候它裡面的芳香油可能有一定的損耗,相對來說,它發汗解表的作用就減弱了,它的平喘止咳的作用就相對增強了,而且蜂蜜本身有一定的平喘止咳作用。所以說沒有外感風寒,比如說肺熱咳喘,一般就用蜂蜜來拌炒,用的是炙麻黃。那麼麻黃整個用它這個草質莖,前人認為這個作用比較峻猛。如果把麻黃搗絨,就把它搗絨就象我剛才講的象亂麻一樣,它的藥性就變得相對的緩和一些。因為這個搗絨主要就把它莖髓裡面的一些成分很容易變成粉末狀,然後把它去掉了,剩下來的就是外部的纖維為主。這樣子它的有效成分去掉了很多,所以它各方面的作用都有所緩和,所以一般就認為適合於兒童,或者適合於老人,對耐受性比較小的這種情況作用比較緩和。但是有的人提出,既然你把很多有效成分丟掉了,能不能減少用量?不用那麼多,它就不峻猛了,也比較緩和了,當然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很有意思的一個問題。
但麻黃絨和減少用量以後,是不是完全相等?這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如果是完全相等的,那將會有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