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是中國古代的經典名方,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流傳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病和養生保健之中。
六味地黃丸最早見於宋代著名兒科學家錢乙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主要藥味有:熟地黃八錢 [24g],山萸肉、干山藥各四錢 [各12g],澤瀉、丹皮、茯苓各三錢[各9g],(括號內為折算的劑量),共由六味藥組成,其中以熟地黃為主要藥物,故名六味地黃丸。本方具有“滋補腎陰”的功效,是治療腎陰虛證的基本處方,廣泛應用於多種慢性疾病過程中出現腎陰虧損的病證,並用於有腎陰虛傾向的人群的養生保健中。
六味地黃丸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曾在《金匮要略》中載有“腎氣丸”一方,即現在所稱的金匮腎氣丸,又稱桂附八味丸、八味腎氣丸。該方比六味地黃丸多了附子和桂枝兩味藥,而且方中沒用熟地黃,而是用了干地黃,附子、桂枝都有溫補腎陽的作用,該方能夠溫補腎陽,主要用於治療腎陽不足所引起的腰膝痠冷、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飲咳喘等症。後來,宋代兒科學家錢乙認為,金匮腎氣丸是為成人所制,而小兒體質稚陰稚陽,以稚陽為主,怕小兒吃了附子、桂枝這樣的補陽藥後會引起陽熱暴盛,而生諸多病變,所以將金匮腎氣丸中的附子、桂枝減去,並將干地黃改為熟地黃,遂創制六味地黃丸,當時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發育遲緩。六味地黃丸的組方合理嚴謹,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和推崇,除治療兒科疾患外,廣泛應用於內、外、婦、五官等各科,凡是出現腎陰虧虛證者,都被歸入六味地黃丸的主治范疇。
那麼,腎陰虛究竟有哪些症狀呢?腎陰虛的主要症狀有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身體消瘦、大便干燥、舌紅少苔、脈沉細數。此外,如有陰虛火旺,還可以出現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多尿口渴、口燥咽干等症狀。
腰膝痠軟,是腎虛的常見症狀之一,其有腎陰虛和腎陽虛之別,腎陽虛的人除腰膝痠軟之外,還會有腰膝及四肢發涼、怕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夜尿頻多的症狀,有些人還可出現浮腫,其舌色比較淡,脈沉遲無力;而腎陰虛患者除了腰膝痠軟之外,會出現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多尿口渴、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等一系列腎陰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