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中藥中的明星產品。然而讓很多專家頗感憂慮的是,本來好好的一個知名方劑卻成了一些廠家口中宣傳的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和“神藥”。今天小編就告訴大家幾個常見的六味地黃丸用藥誤區。
六味地黃丸最早源自“醫聖”張仲景的名著《傷寒雜病論》的“金匮腎氣丸”(即桂附地黃丸)。至北宋,太醫丞錢乙認為腎決定著人的生長發育,強調補瀉要同時進行的理論。遂從“金匮腎氣丸”入手,創制了滋補腎陰的名方——六味地黃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6味中藥組成。
誤區一
六味地黃丸能治腰疼
許多人認為六味地黃丸能“補腎”,而腰疼如果不是器質性病變就是跟腎虛有一定聯系。所以一些腰疼的患者就成了這個藥的“粉絲”。
六味地黃丸也從未在臨床上適用於一切腎虛患者。它最初用於小兒發育遲緩,現在主要用於治療腎陰虛,只有腎陰虛的腰疼患者才適合。
很多人知道腎虛者會有腰背酸痛的症狀。但是卻不知道腎虛也分陰陽,腎陰虛的人舌質偏紅,手心腳心容易發熱,兩顴午後會發紅、陣陣潮熱,有這些症狀的人可遵醫囑服六味地黃丸;而腎陽虛的人舌質偏淡、怕冷,臉色發白、手腳偏沉、容易乏力、小便清長,這些人不適合服用六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