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們日中韓經貿協會組織每年一度的發獎儀式,頒發“中日經濟合作貢獻獎”,日本島根縣的小松電器的社長小松昭夫先生多年來為中日友好做出貢獻,評為一致推選他獲此獎。等我先前與他溝通時,他給我來一句:“孔先生,日本跟中國不一樣,禮多人要怪,知道你從禮儀角度發我這個獎,但我無法接受,這裡太重了。”
他這一推辭,讓我很不理解。我就想在日二十多年,不知被人退回多少禮物,為什麼?中國人喜愛“禮多人不怪”,而日本人卻恰恰相反,他們不敢無緣無故接受你的禮,無功不受祿,只要接受了,就會不安,想辦法償還給你。所以,我發現日本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好賄賂,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將禮法結構納入視野,既可發現日本與中國的差異。確實,盡管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涉及各個方面,但對吉田孝的上述觀點,我們卻很難提出異議。
這不僅因為古代日本具有作為律令國家的文明和作為首長制的未開化兩重結構,不僅因為日本直至江戶時代,仍未建立作為中國封建社會重要象征的禮樂、禮制秩序,更因為在作為一種“社會規范”的禮的表現方面,日本人和中國人迥然有異。
日本是一個禮儀之邦,因此,必要的禮儀是人們必修的功課。在日本,幾乎一切問候致意均伴以鞠躬。鞠躬不僅具有崇拜的功能、致禮的功能、問候的功能,而且直觀地反映了日本人人際關系中的等級秩序。
具體地說,日本的鞠躬禮大致分為三種:最敬的鞠躬禮、普通的鞠躬禮和輕微的鞠躬禮。最敬的鞠躬禮具有崇拜的功能,它的動作很慢、很深,從而顯示出最大的尊敬。這種鞠躬禮一般只在神社和佛寺,在國旗之前施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人對天皇也行這種最敬的鞠躬禮。現在這種情況已有改變。因為,戰後發表了《人的宣言》的天皇已經從“神”變成了人。普通的鞠躬禮和輕微的鞠躬禮均具有致敬、致意和問候的功能,只是程度略有不同。前者的動作和作法是:雙手緊貼大腿兩側(女子雙手放在膝上),身體向前傾斜三十度左右,持續約三秒鐘。後者的動作和作法是:雙手自然地垂於兩側,身體和頭部稍稍前傾,持續約一秒鐘即可。
鞠躬禮的“梯形結構”和日本社會的等級序列是相對應的。在日本,等級觀念具有根深柢固的基礎,至今依然普遍存在,成為日本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日本具有“垂直型社會”的結構,具有這種社會結構的日本和西方社會殊然有別。因為,日本的等級差別並不意味著,至少並不始終意味著階級的差別,並不意味著日本社會被刻板地劃分為處於凝固狀態的不同階級。
幾十年來,民意測驗的結果一直表明,90%的日本人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而且,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日本的貧富差別不甚懸殊。在日本,大部分地區都是深宅大院、豪華公寓和簡陋的木屋、小店鋪及辦公樓比肩接踵地擠在一起,很少有美國的格羅斯角或斯卡達那樣的富豪居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