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對健康的認識越來越重要了,但是關於健康,什麼才是健康呢?沒有毛病就是所謂的健康麼?不一定!也可能是亞健康~
有人說:沒病,就是健康。當然,他們在這裡指的病是軀體上的疾病,比如感冒、肺炎、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等等。僅僅無軀體上的疾病算不算健康?
可以反問一句作為回答:“精神病病人屬於健康人嗎?”即使患有憂郁症、恐懼症等疾病,也算不上健康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面前,有的人終日惶惶無措,處理不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終采取逃避現實或極端的方法,如自殺棄世,這樣的人同樣不能屬於健康人。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就對健康做出了全面、完整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保持體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完美狀態。”可見,健康既包括了軀體完好、心理平衡,也包括了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都不是圓滿的健康。
亞健康,有沒有找上你
長期以來,人們理解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只分為健康與疾病狀態。亞健康的理論是前不久在國際精神病學術會議上提出的,並越來越引起重視。
什麼是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是由於生理/心理/社會及不良生活習慣等方面因素,引起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它是一個既非健康又非疾病的狀態,故有人將亞健康狀態又稱為“機體的第三狀態”。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人群中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准者,約占人群總數的15%;已被確診患病,屬於不健康狀態的人數占15%;其他70%左右的人群,則屬於第三狀態的亞健康人群。
如此龐大的亞健康人群隊伍,為什麼長期以來沒有被人們注意並得到重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感到生活、學習、工作及社會方面壓力逐漸增大,由此在眾多人群中產生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不良的感覺和表現,而這樣的感覺和表現,在既往平常生活條件下沒有或者不突出,從而引不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醫學模式的轉變促成的。原先的單純生物醫學模式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純生物因素造成的,一個人的健康狀態,不患疾病就屬健康,對心理、社會適應對機體的影響沒有涉及。因此,有些人臨床上出現一些不適,主訴很多,但反復檢查又查不出什麼病變,按照生物學模式查不出有問題的,就歸結到健康人范疇。
而這些所謂健康人,他們雖然有功能減退,生活質量也受影響,但一部分人因反復檢查得不出結論,感到十分苦惱;而另一部分人則因沒有查出有病,思想上、行動上放松了警惕,仍堅持原有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沒有采取干預措施,任其發展而最終演變成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