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溫陽益火,除寒濕,凡內傷外感證屬虛寒者均可投之。附子能上通下達溫陽益火除寒濕。
附子是名中藥,臨床應用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西漢時期的《淮南子》中就有“天雄,烏喙,藥之大毒也,良醫以活人”的記載。明代張介賓推譽附子為藥中之“四維”,指出附子、大黃為藥之良將,人參、熟地黃為藥之良相。更有古代醫家雲: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為續命起死之要藥。現扶陽派也常以大劑附子為主藥,近代名醫李可老先生創“破格救心湯”,重用附子對重症患者有起死回生之效。
附子溫陽益火,除寒濕,凡內傷外感證屬虛寒者均可投之。金代醫學家張潔古雲:“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烏附是也。”黑附子性走而不守,善治腎中寒,為治寒濕之聖藥。《藥性賦》雲附子作用有三,去髒腑沉寒,補陽氣不足,溫暖脾胃,非附子不能補下焦陽虛,附子通行十二經絡,無所不到,補命門真火,去沉寒痼冷,無不奏效。《本草備要》稱附子味甘氣熱,生用發散,熟用峻補元陽,陽微欲絕者,起死回生,非此不為功。
附子可通上達下,可升可降,可表可裡,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熱藥達下焦,去在裡之寒濕。
附子臨床應用廣泛,李時珍稱其可治小兒慢驚、風濕麻痺、暴瀉脫陽、久瀉久痢、久病嘔穢、腫滿腳氣、癰疽不斂、久漏冷瘡。歷代醫家應用附子多有經驗,如人參配附子治虛脫休克,干姜配附子回陽以治心力衰竭,黃芪配附子加強固表之功治氣虛自汗,白術配附子溫中以治脾虛洩瀉,地黃加附子加強補血之功治血虛低熱,當歸配附子加強溫經作用以調月經,桂枝加附子通陽以治風濕體痛,石膏配附子有清熱強心作用,附子加磁石重鎮治陽氣衰弱之失眠,附子加知母治心陽不振而有口渴等。
附子應用於臨床,辨證配伍得當方可事半功倍,古人雲:附子無干姜不熱,得甘草則性緩,得肉桂則補命門,得生姜則發散。
知道了附子能上通下達溫陽益火除寒濕,附子臨床應用常入煎劑,久煮久煎可使其成分生物鹼、烏頭鹼受到破壞,以去其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