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甲魚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多種*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國民間家庭中,有為體弱易感冒、特別是癌症病人炖服甲魚湯的習俗。
鱉文化始於山東
中華鱉之文化始於山東,距今約五千年的歷史,《詩經》中早已有記載。在山東臨清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話說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又住在山東臨清。他發現這裡比前兩次來時繁華得多,心裡一高興就換上便裝,帶了幾個隨從上了街。行到一處熱鬧所在,感到有些餓,便找了一家干淨的飯館走了進去。店內有一幅楹聯:上聯“黃河滾滾聯東西”,下聯“運漕綿綿通南北”,正中一匾,上書:“甲魚王”。乾隆坐下來問店小二:“你們店有何能敢稱甲魚王?”小二說:“客官,我們店的招牌菜清蒸甲魚堪稱一絕,南下北上、東去四來之客無不一嘗為快。我們的甲魚產自黃河流域古運河之中,個大裙肥、肉細味美,加上我店大廚手藝高超,他烹出的甲魚滋陰補元,壯陽延壽,可謂甲魚之王。”聽了小二之說,乾隆就點了個清蒸甲魚,嘗過之後連聲稱贊。對小二說:“取紙筆來,我在你的匾上加個字,取自上下聯首字。”於是一揮而就,臨清“黃運甲魚”由此而生,進而名動天下。
傳說是真是假已無從考證,但臨清的“黃運”甲魚,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中華鱉中的精良之品。
據《清平縣志》記載:戰國時期趙簡子就開始人工養殖甲魚,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926年,原清平縣丁馬村馬家湖盛產甲魚,後唐皇帝李嗣源、後晉皇帝石敬瑭先後曾在此駐扎17年,屯兵萬余,時值軍中瘟疫肆虐,但當地百姓患病者甚少,百姓告知食鱉可防治瘟疫,遂捉而食之,疫情迅解,李嗣源贊譽馬家湖丁馬甲魚為“聖鱉”。
《清平縣志》還記載了馬家湖為清朝宮內養殖特供御品丁馬甲魚的歷史,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五次下江南都要御臨原清平縣清陽驿(現臨清魏灣鎮駐地),一賞馬家湖煙雨,二品丁馬甲魚美味。
2003年,“黃運”牌丁馬甲魚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全國水產品第一個A級綠色食品;2007年,又被國家質檢總局認證為中華鱉惟一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文獻記載五千年
中華鱉作為傳統的名貴藥材,在我國已有5千年的歷史。從《詩經》到首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從《本草綱目》到《中華本草》,中國人對鱉的認識逐步提升。
《黃帝內經》說:鱉“食之滋陰補腎,養人陰氣入任脈”。《本草綱目》記載:“鱉甲主治心腹症瘕,堅積寒熱,去痞疾息肉,陰蝕痔核惡肉。鱉肉主治傷中益氣,補不足。鱉脂主治除日拔白發……”《中華本草》中說,“鱉甲滋陰清熱,潛陽熄風,軟堅散結。主治陰虛發熱,勞熱骨蒸,熱病傷陰,虛風內動,小兒驚痫,久瘧,瘧母,症瘕,經閉。”
中華鱉作為傳統的名貴藥材,我國藥典規定可用鱉甲入藥。中華鱉含動物膠、膠蛋白、維生素D及碘、*生長發育所需要的17種氨基酸,以及鉀、鈉、鈣、鎂、磷、鐵等10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滋陰清熱、平肝益腎、破節軟堅及消瘀功能。其裙邊中含有大量維生素B17,可預防癌症。
鱉全身是寶,鱉甲、頭、肉、血、膽等都可入藥,據《本草綱目》記載:鱉甲膠可軟堅散結、活血化瘀、滋陰、補血、退熱、消瘀;鱉肉可治久痢、虛痨、腳氣等病;鱉甲主治骨蒸勞熱、陰虛風動、肝脾腫大和肝硬化等;鱉血外敷可治顏面神經麻痺、小兒疳積潮熱,並有急縮走血的功能,兌酒可治婦女血痨;鱉卵可治久瀉久痢;鱉膽汁有治痔瘘的功效;鱉頭干制入藥稱“鱉首”,可治脫肛、漏瘡等。《中藥大辭典》記載的用藥部位就有8種之多。鱉還被人們認為是很有效的壯陽劑。日本東京大學藥學部研究認為,吃鱉可以快速消除疲勞,近年更是提倡運動員比賽前服用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