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是一種很常見的藥材,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等地,國家三級保護藥用植物。黃芪在唐朝已被廣泛用作補氣藥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黃芪含豐富的天然皂甙、果糖、蔗糖、數種*不能合成的必須氨基酸等多種微量元素。經常食用有增強機體抵抗力,強化免疫功能、保肝利膽、發汗利尿、抑制細菌繁殖病毒變異、平緩降血壓的作用。
據史書記載,遠在唐朝時期,黃芪就已是尋常百姓家經常食用的大眾保健藥品。到了清朝,皇宮內稱其為“補氣諸藥之最”,如今市面上也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黃芪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可見一斑。
盡管黃芪渾身是寶,但是生活中我們在食用黃芪時也要注意一些禁忌。“是藥三分毒”,黃芪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服用後很快出現“體內上火”症狀,具體表現為面色發紅、焦躁心煩、睡眠差或服藥後失眠、類似感冒症狀的咽喉腫痛、血壓輕微升高、頭暈目眩等,也有重度高血壓病人病情加重的案例。
臨床發現,很多人日常保健或治療疾病時一味圖貪多求全,經常大量甚至過量進補黃芪,這純粹是是沒病找病、好心辦壞事的危險行為。使用黃芪進補,在劑量上要遵循由少至多原則。服藥期間,勤於比較觀察服藥前後有無上火表現。病人使用黃芪進補,如果原有疾病加重或出現胸悶、頭痛的異樣感覺,應立即停用或遵醫囑科學配藥服用。如果服藥前出現的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病情減輕,精神變好和體力明顯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繼續緩慢增加用量。更穩定更安全的辦法則是先服用黨參為補氣預熱,若有效而無上述副作用後再少量加用或改用黃芪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