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生活當中對於自己的身體的健康的問題一定要重視起來,並且當人們的身體內的寒氣比較重的情況下對於身體的健康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對於能夠幫助我們散寒的藥粥的做法一定要積極的了解起來,那麼散寒藥粥之椒面粥的做法是什麼呢?
散寒藥粥之椒面粥
椒面粥暖胃散寒,溫中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心腹冷痛,胃寒呃逆或嘔吐,以及遭受寒濕引起的腸鳴腹瀉。
【粥力組成】蜀椒3~5克,白面粉2~3兩,生姜二片。
【功效主治】暖胃散寒,溫中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心腹冷痛,胃寒呃逆或嘔吐,以及遭受寒濕引起的腸鳴腹瀉。
【煮制方法】先將蜀椒研為極細粉末。每次取適量同面粉和勻,調入水中煮粥,後加生姜稍煮即可。
【粥義解說】蜀椒,又名花椒、川椒、為芸香科梢物花椒的果皮,其果實名“椒目”,也供藥用,功專利水消腫。
蜀椒味辛性大熱,有強烈的溫中散寒作用。前人認為:“椒,純陽之物,善散陰寒,能溫中而止痛,暖脾而止瀉。”對於胃寒引起的胃痛,嘔吐、呃逆、食欲不振、腸鳴、腹瀉等,均有很好的效果。蜀椒同面粉煮粥,可增強補中暖胃的作用。據《普濟方·卷二百五十八·食治門》載“椒面粥方,治久患冷氣,心腹結痛,嘔吐不能下食。蜀椒去目及閉口者一分,炒出汗,浸一宿,焙干末之,白面二兩,上將椒末於面內拌勻,於豉汁中煮令熟,空腹食之。”在原方中加生姜一味,可以加強溫中的力量,提高止嘔的療效。
【注意事項】蜀椒為大熱之品,並有強烈的辛辣氣味,煮粥時用量不宜過大,且病愈即止,對一切熱性病患者均不可選食。
【來源】《普濟方》
本書為明朝初期周王朱橚及教授滕碩、長史劉醇等所編。朱橚為明大祖朱元璋第五子,初封吳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朱橚“好學能文,留心民事,嘗作救荒本草”。他博引歷代名家方書,兼收其他傳記雜說以及道藏佛書等有關資料,主編了《普濟方》,故本書擁有明初以前廣大人民的醫療經驗。全書共426卷,1960論、2175類、778法、61739方。因此,從其內容來說,該書是我國歷古以來最大的一部方書。其中257~259卷,均為食治門,對藥粥的冤集極為豐富。全書按疾病分類,共收載藥粥180方,對食治的重要意義,頗多論述:“安生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不明藥者,不足以除病也。”“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者可謂良工。”他對於應用藥粥治病,頗有研究:“米雖一物,造粥多般,色味罕新,服之不厭。須記遠取淨甜之水,細別粟米之精。山藥、粟黃、蜀黍、紅粳、白糯、辛仁、蔥白、生姜、拌面、萊齑、皆可煮粥。故粟米百種,用一石令色味新,更改換翻騰做粥,溫熱調停,香異味奇,神清意樂,喜則氣緩。治寺為身命之源,飲膳可代藥之半。”椒面粥即選自《普濟方·卷二百五十九·食治門·食治心腹痛》中。
【參考資料】
《壽親養老新書·卷一·食治老人諸疾方笫十四》:“食治老人脾胃虛弱,冷痛,洩痢無常,不下食,椒面粥方。蜀椒一兩,熬搗為末,白面四兩。上和椒拌之令勻即煮,空心食之,日一服,尤佳。”
《飲食辯錄·卷二》:“花椒粥:川產最妙,隨處土產者亦可用,但宜陳耳,研末纖少入粥,主胸腹脹滿,冷痢剌痛,又主蛔蟲上膈,煩躁吐涎。”
《本草綱目·第二十五卷》:“花椒粥辟瘴御寒。”
《老老恆言·卷五》:“花椒粥,加炒面煮粥。溫中暧腎,除濕,止腹痛。”
其實當人們的身體內的寒氣過重的情況下身體是相當的容易出現生病這樣的現象的,並且大部分的這樣的人群是會經常性的出現生病這樣的現象的發生的,因此對於身體比較虛弱的人們一定要積極的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