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藥膳的必知常識
所謂食療,中醫稱為飲食調補學,是利用食物本身的作用來維護人的身體健康,輔助藥物防病治病,《千金要方》中專門有一卷為“食治”,分類介紹了果實、蔬菜、谷米、鳥獸及蟲魚的性能以及對*的作用。人們常說“藥食同源”不是講藥與食物同吃,而是說很多食物本身具有食物和藥物的雙重功效。
食療基本上老少皆宜,但嚴格來講,根據食物的性味不同也應該因人而異。普通食品如大米、面粉,具有食物和藥物雙重功效的食品有生姜、蔥、大棗、龍眼肉、枸杞子、桑椹子、酒、醋等,這類食物與中藥材有著很大的區別,它們可以稱作“藥食同源”。
而純粹的中藥材只能是在治病時方可食用,如人參、黃芪、當歸、冬蟲夏草等,身體沒有大病的人,最好慎用。
即使是“藥食同源”的食物,最好也要區分自己的體質,認識食物的性味,有的放矢。
食物分寒、涼、溫、熱四性,寒性的食物如苦瓜、蘿卜、紫菜、白菜等,可清熱瀉火、通便、解毒,體質偏寒者不宜多吃;熱性的如生姜、蔥、韭菜、辣椒、羊肉、狗肉等,可溫中散寒、補腎壯陽、補氣等,陽虛體質者可食用,不能反之,否則等於“火上澆油”。
中醫認為*髒腑歸經,有些食物剛好對*某些器官產生明顯的作用,可以適量多吃點,如生姜、桂皮對脾有好處,可增進食欲;柿子、蜂蜜,可養陰潤燥、止咳;芥菜、荸荠能化痰,對肺有好處;枸杞、豬肝可明目;胡桃仁、杏仁、香蕉止咳、通便;山楂、蓮子、菠菜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