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白附子 baifuzi
【別名】禹白附、牛奶白附、雞心白附、野慈菇、野半夏。
【英文名】Typhonii Rhizoma。
【來源】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塊莖。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塊莖卵圓形,直徑2~5厘米。葉基生;葉柄肥大肉質,基部擴大成鞘,長20~40厘米;葉片大,戟狀箭形或卵狀寬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箭形,全緣或略呈波狀,側脈6~10對。花梗從塊莖處生出,肥厚,圓柱形,長8~15厘米,綠色,常帶紫色縱條斑點;肉穗花序頂生,佛焰苞上部展開,先端漸尖,下部筒狀;肉穗花序幾無梗,頂端具圓柱狀附屬器,紫色;花雌雄同株;雄花部分在上’長約1.5厘米,花藥2,頂端開裂;中部長約2.5厘米處著生中性花,雌花部分在下,長約1.5厘米;子房圓柱形,頂端近六角形,1室,通常具2~3個基生胚珠。漿果紅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生於林下或山澗陰濕地;也有栽培。分布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外皮,曬干。
【藥材性狀】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白色至黃白色,略粗糙,有環紋及須根痕,頂端有莖痕或芽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麻辣刺舌。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有毒。歸胃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臨床應用】一般炮制後用,用量3~6克,水煎服;外用生品適量搗爛,敷膏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用治中風痰壅、口眼歪斜、語言澀謇、痰厥頭痛、偏正頭痛、喉痺咽痛、破傷風;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傷。
【藥理研究】現代研究證實,有抗結核桿菌的作用,其療效僅次於鏈霉素。有顯著抗凝血酶作用和鎮痛作用,還具有鎮靜、抗驚厥、抗炎、抑菌、催吐和刺激等作用。
【化學成分】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內消旋肌醇、粘液質、蔗糖,可能尚有皂苷。還含膽鹼、尿嘧啶、琥珀酸、棕榈酸、亞油酸、油酸、白附子凝集素、白附子膽鹼、三亞油酸及二棕榈酸甘油酯等。
【使用禁忌】血虛生風、內熱生驚及孕婦慎服。
【配伍藥方】①治口眼歪斜:制白附子12克,僵蠶、全蠍各9克。共為細末,分9包。每次1包,每日3次,黃酒送下。(《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②治偏、正頭痛,三叉神經痛:制白附子、白芷、豬牙皂角各30克。共為細末,每次3克,每日2次,開水送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③治腰腿痛,關節痛:制白附子4.5克,雞血籐12克,牛膝9克,獨活9克,五加皮12克。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④治疔腫癰疽:白附子根研末,用醋、酒調塗。(《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療瘰疬:白附子球莖搗爛外敷。(江西《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