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名稱 >> 苦參

苦參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名苦參 kushen

  【別名】苦骨、川參、牛參、地骨、野槐根。

  【英文名】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來源】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

  【植物形態】亞灌木。根圓柱狀,外皮黃色。莖枝具不規則的縱溝,幼時被黃色細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下具線形托葉,小葉5~21枚,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圓形或鈍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總狀花序頂生,被短毛,苞片線形,花淡黃白色,花冠蝶形,雄蕊10枚,花絲離生,僅基部愈合,雌蕊1枚,子房上位。莢果線形,先端具長喙,成熟時不開裂。種子間有缢縮,近球形。

  【產地分布】生於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質土壤地的向陽處。我國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收,以秋采者為佳。挖出根後,去掉根頭、須根,洗淨泥沙,曬干。鮮根切片曬干,稱苦參片。

  【藥材性狀】圓柱形,長10~30厘米,直徑1~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具有明顯縱皺,皮孔明顯突出而稍反卷,橫向延長。栓皮很薄,棕黃色或灰棕色,多數破裂向外卷曲,易剝落而顯現黃色的光滑皮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粗纖維狀。橫斷面黃白色,形成層明顯。氣刺鼻,味極苦。 苦參片為斜切的薄片,形狀大小不一,斜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5厘米,寬1~1.5厘米,厚2~5亳米。質堅硬,切面淡黃白色,有環狀年輪,木質部作放射紋。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心經肝經胃經大腸經膀胱經

  【功效與作用】清熱燥濕、殺蟲、利尿。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燥濕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內服煎湯,或入丸散,治療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治療滴蟲性陰道炎。

  【藥理研究】煎劑及其中所含苦參鹼給家兔口服或注射,皆可產生利尿作用;煎劑在試管中高濃度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煎劑、水浸液在體外對某些常見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醇浸膏在體外有抗滴蟲作用;苦參鹼注射於家兔,發現中樞神經麻痺現象,同時發生痙攣,終則呼吸停止而死。注射於青蛙,初呈興奮,繼則麻痺,呼吸變為緩慢而不規則,最後發生痙攣,以致呼吸停止而死,其痙攣的發作可能起因於脊髓反射的亢進。對家兔的最小致死量為0.4克/千克。有正性肌力作用,劑量過大則心髒出現自發性收縮及興奮性降低;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擴張血管,增加灌流量;可拮抗咖啡因的中樞興奮作用;可平喘、抗過敏;抑制免疫系統;升高白細胞;抗腫瘤、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增強小鼠小腸的推進功能,保護胃黏膜損傷等。有毒。

  【化學成分】主要含多種生物鹼,右旋苦參鹼、左旋臭豆鹼、苦參鹼、槐定鹼、苦參素、苦參查耳酮醇、木犀草素- 7-葡萄糖苷、1,8-桉葉素、傘形花內酯、右旋槐花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本品苦寒敗胃損腎,脾胃虛寒、腎虛無熱者禁服。不宜與藜蘆同用。

  【配伍藥方】①治血痢不止:苦參炒焦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仁存堂經驗方》)

  ②治齒縫出血:苦參30克,枯礬3克。為末,日三揩之。(《普濟方》)

  ③治大小便不利:苦參、滑石、貝齒各等分。上三味搗篩為散。每服飲下一匕,或煮葵根汁服之,彌佳。(《外台》)

  ④治赤白帶下:苦參60克,牡蛎45克。為末,以雄豬肚一個,水三碗煮爛,搗泥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積善堂經驗方》)

  ⑤治疥瘡:苦參、蛇床子、白礬、荊芥穗各等分。上四味煎湯,放溫洗。(《濟生方》苦參湯)


  • 上一頁:
  • 下一頁:
  •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