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山芝麻 shanzhima
【別名】野芝麻、假芝麻、白頭公、苦麻、大山麻、石秤砣、山油麻。
【英文名】Narroulleaf Screwtree Root
【藥用部位】梧桐科植物山芝麻Helicteres angustifoliaL.的根。
【植物形態】小灌木,高達1米;小枝被灰綠色短柔毛。葉狹長圓形或條狀披針形,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上面無毛或幾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茸毛。聚傘花序有花2至數朵;萼被星狀短柔毛,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片,淡紅色或紫紅色,基部有2個耳狀附屬體;雄蕊10枚;退化雄蕊5枚,淺型,甚短。蒴果卵狀長圓形,密被星狀毛及混生長茸毛。
【產地分布】常見於山地和丘陵地。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江西、湖南、雲南、貴州等地。
【采收加工】全年采收,以夏、秋采者為佳。挖取根部,抖淨泥沙,除去須根,斬成短段,曬干。
【藥材性狀】圓柱形,略扭曲,根頭部常帶有結節狀的莖枝殘基;商品多已斬成2~3厘米長的段塊。表面灰黃色、灰褐色或灰黑棕色,偶見堅韌的側根或突起的側根痕;栓皮粗糙,有縱向或斜向裂紋;老根栓皮呈層狀,易剝離,剝離後顏色較深。質堅硬,斷面皮部略厚,暗灰黃色或暗棕色,強纖維性,易與木質部剝離,並呈撕裂的麻皮狀;木質部黃白色,具細密的放射狀紋理。氣微香,味苦、微澀。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肺經、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止咳。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鮮品30~60克,煎服;外用適量,以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調敷。用治感冒高燒、扁桃體炎、咽喉炎、腮腺炎、麻疹、咳嗽和瘧疾;外用治毒蛇咬傷、外傷出血、痔瘡、癰腫疔瘡。
【藥理研究】山芝麻提取物具保肝護心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殺菌作用,對銅綠假單胞菌有抑菌作用。山芝麻甲酯、山芝麻寧酸甲酯、山芝麻寧酸均具有降低轉氨酶作用。
【化學成分】含葫蘆素E、小麥黃素、2,6一二甲氧基對醌、烏蘇酸、3-O-p-D-吡喃葡萄糖、谷甾-5-烯-3-β-醇苷和麥角甾醇。山芝麻根含p-谷甾醇( O -sitosterol)、白桦脂酸(betulic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芝麻酸甲酯( inethyl helicterate)、山芝麻寧酸甲酯(methylhclictcrilate)、山芝麻寧酸(helicterilic acid)及山芝麻酸內酯(helicactone)等。
【使用禁忌】內服過量易致中毒,本品內服宜慎,中毒時有惡心、腹瀉、頭暈等反應。孕婦及體弱者忌服。
【配伍藥方】①治外感痧氣,陽黃疸,熱瘧:山芝麻、古羊籐根、兩面針等分。共磨粉。每服一錢。開水送下,日服二、三次。(《廣西藥植圖志》)
②治風濕痛:山芝麻根二兩,黃酒四兩。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毒蛇膠傷:山芝麻根二至三兩。用酒煎飲;另搽擦患處。(《嶺南草藥志》)
④治腸炎腹瀉:山芝麻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