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萊菔子 laifuzi
【別名】萊菔、蘿卜子、蘆菔子。
【英文名】Raphani Semen
【藥用部位】十字花科植物蘿卜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種子。
【植物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肉質。莖粗壯,高可達1米,分枝,具縱稜,基生葉叢生,大頭狀羽裂,疏生白色糙毛,頂端裂片最大,側裂片4~6對,沿葉軸對生或互生,向下裂片漸小;莖生葉亦為大頭狀羽裂,較基生葉小;莖上部葉有柄或近無柄,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或缺刻,極少全緣。總狀花序頂生,常組成圓錐狀,花淡紫紅色或白色,萼片4,線狀長橢圓形;花瓣4,寬倒卵形,具爪,有顯著脈紋;雄蕊6枚,4長2短。長角果圓柱形,肉質,種子間常缢縮,有種子1~6粒,成熟時果瓣肥厚而呈海綿狀,頂端具細長尖喙。種子近圓形,稍扁,紅褐色或灰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產地分布】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采收加工】6~7月種子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搓出種子,曬干,簸淨果皮及雜質,收集種子。
【藥材性狀】類圓形或橢圓形,略扁,長2~4毫米,寬2~3毫米。種皮薄,表面紅棕色、黃棕色或深灰棕色,放大鏡下觀察有細密網紋。因子葉縱折,致使種子一側現數條縱溝,一端有黑色腫臍。子葉2片,乳黃色,肥厚,縱折。氣微,味略辛。以粒大、飽滿、堅實、表面紅棕色、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歸經】性平,味辛、甘。歸脾經、胃經、肺經。
【功效與作用】下氣、祛痰、消食化積。屬消食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煎湯內服;或入丸、敦,宜炒用;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用於咳嗽痰喘、食積氣滯、胸悶腹脹、下痢後重等症。
【藥理研究】促進回腸節律性收縮和抑制胃排空。萊菔子水醇提取液,對麻醉動物靜脈注射均有緩和而持久的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與利血平比較無明顯差異。水煎劑增強胃腸運動。萊菔子素1毫克/毫升濃度抑制葡萄球菌、大腸桿菌,1:3水浸劑對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6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萊菔子體外對細菌外毒素(破傷風、白喉等)有解毒功效。
【化學成分】含微量揮發油和45%脂肪油(為干性油,碘價100.8),尚含芥子鹼、菜子固醇、22-去氫菜油訇醇、萊菔素等成分。揮發油中含有α-己烯醛、β -己烯醛和β-己烯醇、γ-己烯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芥子酸、亞油酸、亞麻酸。
【使用禁忌】中氣虛弱者慎服。
【配伍藥方】①治一切食積: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陳皮、連翹、萊菔子各30克。上為末,炊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②治習慣性便秘:萊菔子、當歸各20克,加6倍量水,煎熬2小時,共煮兩次,取濾汁加蜂蜜200克,煮沸,每日服200毫升。(《湖南中醫雜志》1987,(1):11)
③治痰嗽:杏仁(去皮、尖)、萊菔子各15克。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④治小兒腹脹:萊菔子(炒)、紫蘇梗、干葛、陳皮各等分,入甘草少許,煎服。食少加白術。(《萬氏家抄方》)
⑤治痢疾有積,後重不通:萊菔子15克,白芍藥9克,大黃3克,木香1.5克。水煎服。(《方脈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