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菟絲子 tusizi
【別名】菟絲實、吐絲子、黃籐子。
【英文名】Cuscutae Semen
【藥用部位】旋花科植物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成熟種子。
【植物形態】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纖細呈絲線狀,橙黃色,多分枝,纏繞於其他植物體上,隨處生吸器,侵入寄主體內。葉退化為三角狀小鱗片。花白色,簇生;苞片卵圓形;花萼杯狀,先端5裂,裂片卵形或橢圓形;花冠鐘形,5淺裂,裂片三角形;雄蕊5枚,花絲短,與花冠裂片互生。雌蕊l枚,子房上位,2室,每室有胚珠2枚,花柱2,柱頭頭狀。蒴果扁球形,長約3毫米,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產地分布】生於山坡路旁、田邊、荒地及灌木叢中,多寄生於豆科、菊科、藜科植物上,尤以大豆上為常見。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藥材菟絲子主產於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東、河北、山西等地。
【采收加工】10月中旬,菟絲子果殼變黃,大豆有1/3植株已干枯時,割下寄主,曬干,脫粒,揚淨。淨菟絲子與大豆分開後貯藏。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曬干。酒菟絲餅:取淨菟絲子置鍋內,加適量水煮至開裂,不斷翻動,待水被吸盡呈稠粥狀時,加入黃酒白面拌勻,取出,壓成大片,切成方塊,干燥(每菟絲子100千克,用黃酒15千克,白面15千克)。
【藥材性狀】類球形或卵圓形,膨大部分稍扁,直徑1~1.5毫米,一端略呈喙狀突出,偏向一側,微凹處有淺色圓點,中央有條形的種臍。表面淡褐色或灰黃色,略粗糙。質堅硬。開水浸泡後,表面顯黏性,加熱煮至種皮破裂時露出黃白色細長卷旋狀的胚,形如吐絲。無臭,味微苦澀。
【性味歸經】性平,味辛、甘。歸肝經、腎經、脾經。
【功效與作用】補腎益精,養肝明日。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陽藥。
【臨床應用】用於腎虛腰痛,陽痿,早洩,尿濁,帶下,小便頻數;胎動不安,先兆流產;肝腎不足,視物昏花,視力減退。此外,本品還可用於脾虛食少,大便不實,常與白術、山藥、茯苓、黨參等同用。內服:煎湯:用量10~15克,或入丸散。外用:炒研調敷。
【藥理研究】對下丘腦-垂體-性腺有興奮作用;促進造血;增強免疫功能;防治心肌缺血;抑制腫瘤發生;抗肝損害等。菟絲子浸劑、酊劑可增強離體蟾蜍心髒收縮力,降低心率,使麻醉犬血壓下降。
【化學成分】含槲皮素、紫雲英苷、金絲桃苷、桷皮素-β-O-D半乳糖-7-O-β-葡萄糖苷、山柰酚-3-0-β-D-吡喃葡萄糖苷、山柰酚、新菟絲子苷、菟絲子多糖等成分。又含菟絲子胺、菟絲子苷A、菟絲子苷B、熊果酚苷、綠原酸、咖啡酸、對-香豆酸。還含鉀、鈣、磷、硫、鐵、銅、錳、硒、钼等微量元素,以及缬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等人體必需氨基酸。
【使用禁忌】陰虛火旺、陽強不萎及大便燥結者禁服。
【配伍藥方】①治小便淋澀:車前子(焙)、菟絲子等分。上為末,煉蜜為丸,食後服之。(《醫方類聚》引《於金月令》駐景丸)
②治脾腎兩虛,大便溏洩:菟絲子、石蓮子各9克,茯苓12克,山藥15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治關節炎:菟絲子6克,雞蛋殼9克,牛骨粉15克。研面,每服6克,每日3次。(《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面上粉刺:搗菟絲子,絞取汁塗之。(《肘後方》)
⑤治白癜風:菟絲子9克,浸入95%乙醇60克內,2~3天後取汁,外塗,每日2~3次。(《青島中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