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黃荊子 huangjingzi
【別名】布荊子、黃金子。
【英文名】Fructus Viticis Negundo。
【藥用部位】馬鞭草科植物黃荊Viter negundo L.的果實。
【植物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6米,枝葉有香氣。新枝方形,灰白色,密被細茸毛。葉對生;掌狀復葉,縣長柄,通常五出,有時三出;小葉片橢圓狀卵形,長4~9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長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淺波狀,上面淡綠色,有稀疏短毛和細油點。下面白色,密被白色茸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形,5齒裂;花冠淡紫色,唇形,長約6毫米,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強;子房4室,花柱線形,柱頭2裂。核果,卵狀球形,褐色,徑約2.5毫米,下半部包於宿萼內。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生於向陽山地。分布於華東及河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用手搓下,曬干,揚淨。
【藥材性狀】圓球形,上端稍大略平而圓,下端稍尖,長約3毫米,徑約2毫米;宿萼灰褐色,密被棕色細茸毛,包圍整個果實的2/3左右,但多半已脫落;基部具短柄;果實外表棕褐色,較光滑,表面縱脈紋明顯,果皮較厚,質較硬,不易破碎。內藏白色種子數枚。氣香,味苦帶澀。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苦。歸肺經、胃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祛風解表、化痰止咳,行氣止痛。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臨床應用】用量3~10克。用治傷風感冒、咳嗽、氣喘、慢性支氣管炎、飲食積滯、肝胃氣痛。
【藥理研究】具有鎮咳、平喘、抗炎、抗微生物等作用。水煎液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干品含精油0.1%,油中含1,8-桉葉素、1-香桧烯、1-2-蒎烯、莰烯、石竹烯以及二萜類、倍半萜醇及奠類化合物等。尚含黃酮類及強心苷。還含對羟基苯甲酸、5-氧異酞酸、3-β-乙酰氧基-12-齊墩果烯-27-羧酸、蒿黃素、8,25-羊毛甾二烯-3p-醇、油酸、亞油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濕熱燥渴無氣滯者忌服。
【配伍藥方】①治流感,咳嗽,風濕痛,發熱身疼:黃荊子、蔓荊葉、千裡光各10克,冰糖。共研細末。每次10~15克,每日2~3克,開水沖服。(《中國民族藥志》)
②治哮喘:黃荊子6~15克。研粉加白糖適量,每日2次,沖水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③治肝胃痛:黃荊子研末,和粉作團食。(《綱目拾遺》)
④治胃潰瘍,慢性胃炎:黃荊干果30克,煎服或研末吞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⑤治疝氣:黃荊子、小茴香各9克,荔子核12克。水煎服。(《甘肅中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