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大薊 daji
【別名】大刺兒菜、大刺蓋、老虎脷、馬薊、刺薊、草鞋刺。
【英文名】Cirsii Japonici Herba Carbonisata。
【藥用部位】菊科植物大薊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的地上部分或全草。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或更高。根叢生,長圓錐形,肉質,鮮時折斷可見橙紅色油滴滲出。莖直立,基部被白色絲狀毛。基生葉有柄,矩圓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長10~30厘米,羽狀深裂,邊緣不整齊淺裂,齒端具針刺,上面疏生絲狀毛,背面脈上有毛;莖生葉互生,無柄,基部抱莖。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苞圓球形,有蛛絲狀毛。總苞片多層,條狀披針形,外層頂端有刺,花兩性,筒狀,花冠紫紅色。瘦果橢圓形,冠毛暗灰色,羽毛狀,頂端擴展。花期5~8月,果期6~8月。
【產地分布】野生於山坡、路邊等處。分布於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開花時采割地上部分,或秋末連根挖出,除去雜質,洗淨,曬干。
【藥材性狀】大薊草:莖圓柱形,基部直徑可達1.2厘米;表面綠褐色或棕褐色,有數條縱稜,被絲狀毛;斷面灰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葉皺縮,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邊緣具不等長的針刺;上表面灰綠色或黃棕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均具灰白色絲狀毛。頭狀花序頂生,球形或橢圓形,總苞黃褐色,羽狀冠毛灰白色。氣微,味淡。大薊根:長紡錘形,常簇生而扭曲,長5~15厘米,直徑0.2~0.6厘米。表面暗褐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灰白色。氣微,昧甘、微苦。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苦。歸心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涼血止血、祛瘀消腫。屬止血藥下屬分類的涼血止血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水煎服,或搗汁研末。外用鮮品適量,搗敷。用治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
【藥理研究】 止血;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抗菌;對無論離體、在位、已孕、未孕,或慢性子宮瘘實驗,均顯現明顯興奮作用,可使子宮張力增加,收縮幅度加大,逐漸發生痙攣性收縮,對十二指腸腸管呈抑制作用。據報道,全草顯生物鹼及揮發油反應,對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有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鮮葉含有柳穿魚素、柳穿魚苷、6-甲氧基柳穿魚苷、6,4’一二甲氧基黃芩素-7-鼠李葡萄糖苷、5,7-二羟基-6,4’一二甲氧基黃酮。另含三十二烷醇、ψ-蒲公英固醇乙酸酯、β-香樹脂醇乙酸酯等成分。
【使用禁忌】寒出血、脾胃虛寒者禁服。
【配伍藥方】①治熱結血淋:大薊鮮根30~40克。洗淨,搗碎,酌沖開水炖1小時,飯前服,日服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外傷出血:大薊根,研成極細末,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肺癰:鮮大薊120克,煎湯,早晚飯後服。(《閩東本草》)
④治療疖瘡瘍,灼熱赤腫:大薊鮮根,和冬蜜搗勻,貼患處,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燙火傷:大薊新鮮根,以冷開水洗淨後,搗爛,包麻布炖熱,絞汁。塗抹,日二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牙痛,口腔糜爛:大薊根30克,頻頻含漱。(《戰備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