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名稱 >> 薄荷

薄荷

薄荷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名薄荷 bohe

  【別名】蕃荷菜、蘇薄荷、雞蘇、蔢荷、夜息藥、水益母、見腫消、土薄荷。

  【英文名】Menthae Haplocalycis Herba

  【藥用部位】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莖方形,被逆生的長柔毛及腺點。單葉對生,葉片短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兩面有疏柔毛及黃色腺點;輪傘花序腋生;萼鐘形,外被白色柔毛及腺點,10脈,5齒;花冠淡紫色,4裂,上裂片頂端2裂;雄蕊4,前對較長,均伸出花冠外。小堅果卵圓形,黃褐色。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產地分布】生於河邊、溝邊、路邊、小溪邊及山野濕地。我國南北均產,尤以江蘇產者為佳。

  【采收加工】薄荷通常收割2次,第1次收割在小暑後大暑前(7月中下旬),主要提取薄荷油用;第2次收割在霜降之前(10月中下旬),主要作藥材用,曬干或陰干。

  【藥材性狀】莖方柱形,長60~90厘米,直徑2~8毫米;表面紫棕色或淡綠色,稜角處具茸毛,節間長1~5厘米,有對生分枝,質脆,斷面中空或白色。葉對生,有短柄;葉片皺縮卷曲,濕潤後展開,葉披針形、卵狀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兩面均有柔毛及腺鱗(放大鏡下觀察呈凹點狀)。莖上部輪傘花序腋生,疏離,花萼鐘狀,先端5齒裂,花冠多數存在,黃棕色。搓揉後有特殊香氣,味辛涼。

  【性味歸經】性涼,味辛。歸肺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臨床應用】用量3~6克,宜後下,外用適量。用治感冒風熱、頭痛、目赤、咽喉紅腫疼痛、皮膚瘙癢、麻疹透發不暢等。

  【藥理研究】具有發汗、解熱、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興奮中樞神經、促進呼吸道腺體分泌而具消炎及解痙等作用;還能刺激神經末梢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並反向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作用;對革蘭氏阻性、革蘭氏陰性球菌、桿菌及多種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明顯的解痙作用、保肝利膽作用、抗早孕及子宮的作用;對心血管,可麻痺心髒,擴張血管;對呼吸系統,具有祛痰作用及良好的止咳作用;促進透皮吸收,可用於抗微生物。

  【化學成分】薄荷中主要含揮發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本品揮發油含量不得少於0.80%(毫升/克)。另含左旋薄荷醇、異薄荷酮、胡薄荷酮、乙酸薄荷酯、異瑞福靈、薄荷異黃醐苷、迷迭香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本品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配伍藥方】①治男婦傷風咳嗽,鼻塞聲重:野薄荷6克,陳皮6克,杏仁6克(去皮尖)。引用竹葉十五片,水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口瘡:薄荷、黃柏,等分。為末,入青黛少許搽之。(《赤水玄珠》赴筵散)

  ③治血痢:薄荷葉煎湯單服。(《普濟方》)

  ④治皮膚瘾疹不透,瘙癢:薄荷葉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蟬蛻6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⑤治一切牙痛,風熱腫痛尤妙:薄荷、樟腦花椒各等分。上為細末,擦患處。(《醫學統旨》擦牙定痛散)

  ⑥清火化痰,利咽膈,治風熱:薄荷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砂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

  ⑦治眼弦赤爛: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曬干為末,每用3克,沸湯泡洗。(《明目經驗方》)

  ⑧治結合膜炎:將薄荷葉用冷開水洗淨後,浸入乳汁中10~30分鐘。患眼用5%鹽開水沖洗後。取薄荷葉蓋於患眼上,經10分鐘可再換1葉,每天數次。(《福建藥物志》)


  • 上一頁:
  • 下一頁:
  •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