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紅花 honghua
【別名】紅藍花、刺紅花、草紅花。
【英文名】Carthami Flos。
【藥用部位】菊科植物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花。
【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莖直立,上部有分枝,表面有細淺槽紋。無毛。葉互生;幾無柄,稍抱莖;葉片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頭狀花序頂生,直徑2~3厘米,排成傘房狀;總苞近球形,總苞片數輪,最外2~3輪葉狀,邊緣有刺齒,內面數輪卵形,邊緣無刺,呈白色膜質,透明,最內輪線形鱗片狀,透明膜質;花多數,著生於扁平花托上,全為管狀花,橙紅色,長約2厘米;花冠管部細線形,先端5裂;雄蕊5枚,花絲短,著生於花冠口部,花藥線形,聚合成管狀,包圍雌蕊;雌蕊1枚,花柱細長,伸出花藥管外,柱頭2淺裂。瘦果倒卵形,有4稜,基部稍歪斜。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產地分布】原產埃及,我國多有栽培。
【采收加工】在5~6月花開放,花冠從黃色變紅色時,於早晨露水未干時采摘管狀花,保護好子房,以便結子。將花在弱陽光下曬干或陰干,也可微火烘干。
【藥材性狀】不帶子房的管狀花,長1~2厘米。表面紅黃色或紅色。花冠筒細長,先端5裂,裂片呈狹條形,長5~8毫米;雄蕊5枚,花藥聚合成筒狀,黃白色;柱頭長圓形,頂端微分叉。質柔軟。氣微香,味微苦。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歸心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臨床應用】用量3~9克,煎服。用治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癥瘕痞塊、跌撲損傷、瘡瘍腫痛等。
【藥理研究】具有輕度興奮心髒、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作用;抗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改善外周微循環障礙;抗凝血;降血脂;提高耐缺氧能力;興奮子宮;緩解腸道痙攣;具有免疫活性和抗炎作用;能減輕腦組織中單胺類神經介質的代謝紊亂;可致突變。動物實驗表明,水煎劑小用量對心髒有興奮作用,大用量有抑制作用;對血管有明顯的直接收縮作用;紅花黃色素能明顯延長小鼠左肺缺氧環境的生存時間;對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有鎮痛作用。
【化學成分】含紅花苷、新紅花苷、前紅花苷、紅花醌苷、二十九烷、β-谷甾醇及二棕榈酸、甘油酯、油酸、亞油酸、綠原酸等13種成分。另有報道,尚含有紅花黃色素。
【使用禁忌】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配伍藥方】①治痛經:紅花6克,雞血籐24克。水煎調黃酒適量服。(《福建藥物志》)
②治女子經脈不通,如血膈者:紅花(細擘)、蘇木(捶碎)、當歸等分:每用30克,以水一升半,先煎花、木。然後入酒一盞並當歸再煎。服半升,分兩服,空心,食前,溫服:(《朱氏集驗方》紅花散)
③治逆經咳嗽氣急:紅花、黃芩,蘇木各2.4克、天花粉1.8克。水煎空心服。(《竹林女科》紅花湯)
④治子宮頸癌:紅花、白礬各6克,瓦松30克。水煎,先熏後洗外陰部,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鐘,下次加熱後再用,每劑藥可反復應用3~4天。[《上海中醫藥雜志》1984,(9):9 ]
⑤治腫毒初起,腫痛不可忍者:紅花、穿山甲(炒)各15克,歸尾9克。黃酒二盅,煎一盅。調阿魏1.5克,麝香0.15克服。(《外科大成》)
⑥治赤游腫、半身紅,漸漸展引不止:紅花末,醋調敷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⑦治聍耳,累年膿水不絕,臭穢:紅花0.3克,白礬30克(燒灰)。上件藥,細研為末,每用少許,納耳中。(《聖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