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名稱 >> 鬧羊花

鬧羊花

中藥鬧羊花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名鬧羊花 naoyanghua

  【別名】黃杜鵑、羊不食草、八厘麻、羊踯躅花、驚羊花、石棠花、黃喇叭花。

  【英文名】Rhododendri Mollis Flos。

  【藥用部位】杜鵑花科植物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teG.Don的花。

  【植物形態】落葉灌木,高1~2米。老枝棕褐色,幼枝有柔毛及剛毛,冬芽、葉、花梗、花冠、花絲中部以下及子房都有灰色柔毛。葉紙質,常簇生枝頂,矩圓形或圓狀披針形,先端鈍,具短尖,邊緣有睫毛。傘形總狀花序頂生,花可達9朵,幾與葉同時開放;花萼5裂,宿存;花冠黃色,5裂,裂片橢圓形至卵形,上面一片較大,有綠色斑點;雄蕊5枚;子房上位,5室,密被長柔毛,花柱長於雄蕊。蒴果長橢圓形,具疏剛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布】生於山坡、灌叢或草叢中。分布於長江流域至南部各地。

  【采收加工】4~5月花初開時采收,陰干或曬干。

  【藥材性狀】數朵花簇生於一總柄上,多脫落為單朵,灰黃色至黃褐色,皺縮。花萼5裂,裂片半圓形至三角形,邊緣有較長的細毛;花冠鐘狀,筒部較長,約至2.5厘米,頂端卷折,5裂,花瓣寬卵形,先端鈍或微凹;雄蕊5枚,花絲卷曲,等長或略長於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藥紅棕色,頂孔裂;雌蕊1枚,柱頭頭狀;花梗長1~2.8厘米,棕褐色,有短茸毛。氣微,味微麻。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歸肝經

  【功效與作用】祛風除濕、散瘀定痛。屬祛風濕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濕強筋骨藥。

  【臨床應用】用量0.6~1.5克,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用治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皮膚頑癬。有毒,中毒的症狀惡心、嘔吐、腹瀉、心跳緩慢、血壓下降、動作失調、呼吸困難,嚴重者因呼吸停止致死。

  【藥理研究】具有明顯鎮痛作用;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及殺蟲作用;對心血管系統,具有顯著的降壓效果,能對抗部分心律失常,對心髒無直接抑制作用;對橫紋肌有先興奮後麻痺作用,對高級神經中樞有麻醉作用,但對脊髓無明顯影響;對迷走神經末梢也有先興奮後麻痺作用,並能興奮兔支氣管和腸平滑肌,此外,尚有中樞性催吐作用及對槍烏賊軸突膜有去極化等作用。

  【化學成分】含稜木毒素和石楠素。並分得羊踯躅素Ⅲ、鬧羊花毒素Ⅲ、木藜蘆毒素Ⅲ和日本杜鵑素Ⅲ、山月桂萜醇。

  【使用禁忌】不宜多服、久服,體虛者及孕婦禁用。有大毒,須經醫生許可後用。

  【配伍藥方】①治神經性頭痛、偏頭痛:鮮鬧羊花搗爛,外敷後腦或痛處2~3小時。(《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跌打損傷:鬧羊花6克,小駁骨30克,澤蘭60克。共搗爛,用酒炒熱,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③治風蟲牙痛:鬧羊花3克,草烏頭7.5克。為末,化蠟丸豆大。綿包一丸,咬之。追涎。(《海上仙方》)

  ④治疠瘡初起:鬧羊花(酒拌、酒蒸、曬)、草烏(酒浸,炒)、白礬、黃蠟(溶化)各等分。上為末、加蜜少許,丸蔔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酒下。(《解圍元薮》)

  ⑤治男婦頭痛,不論偏正新久,但夏月欲重綿包裹者並效:鬧羊花(淨末)3克,槿樹花(淨末)3克,大風子(白肉去油)1.5克。共研。每服1.8克,蔥、酒調服,洗浴發汗自愈。(《外科正宗》三聖散)

  ⑥治皮膚頑癬及瘙癢:鮮鬧羊花15克,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⑦治瘌痢頭:鮮鬧羊花擦患處;或曬干研粉調麻油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瘧疾:鬧羊花0.3克,嫩松樹梢15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上一頁:
  • 下一頁:
  •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